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深度渴望被理解和被关爱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过往的创伤经历容易在青春期集中爆发。一名被诊断为重度焦虑、重度抑郁、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初三女生,多次出现严重程度不等的自伤行为,学校心理老师联合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力量,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以下简称“短期焦点”)技术以及危机干预技术,对该个案进行了2年多的跟进和辅导,目前该生基本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关键词]自伤;“家校社”;短期焦点技术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情况

小雅(化名),女,14岁,初三学生,个子高,身体壮。小学在私立学校读书,住在临深片区,单亲家庭,父母在自己2岁时离异。与妈妈、外公外婆、弟弟同住。对老师有礼貌,懂事;和同学相处时易怒;对家长态度不稳定,经常表现出愤怒。

(二)主要问题

1.学生陈述

在私立学校读小学时,受到同学欺凌,向班主任报告之后,班主任不仅没有帮助自己,反而对自己差别对待(自述成绩不好)。觉得告诉家长也没用,所以在小学时一直没有告诉家长自己遭遇欺凌。小学毕业后告诉家长了。

父母离异后,和妈妈同住,但是妈妈工作特别忙,基本没有时间陪伴自己,内心非常孤独,有什么事情也得不到家人的安慰,经常自己偷偷哭泣,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实在太痛苦的时候,就划自己手臂。遇到事情的时候,想找妈妈聊天,但是妈妈不认真听自己讲话,经常敷衍了事,内心对妈妈非常恨。外公、外婆经常在自己面前说爸爸的不好,认为都是因为爸爸出轨导致妈妈不幸福,全家现在这个样子。自己听到这些话,内心很痛苦,也很烦躁。

2.心理教师观察

该生经由班主任转介和区心理热线接线员转介后,学校心理老师和学生逐步深入接触。该生经常性情绪低落、表述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愤怒情绪,内心极度渴望得到家人、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学生的家长反映

母亲工作非常繁忙,但仍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妈妈认为孩子好的时候很懂事,在母亲节的时候,都会记得给妈妈买礼物。但是孩子发起脾气来,也是非常恐怖,会拿着菜刀对着家人大吼大叫,母亲对孩子的情况也是非常的无奈和无力。母亲曾带孩子到康宁医院住过3次院,但是孩子受不了被医生约束太多,几次都是住院时间不长就要求出院。

父亲工作比妈妈还要忙,因为监护人是孩子母亲,所以平时孩子和爸爸的接触很少。爸爸认为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只是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二、原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在意周围同学的反应和态度,因此一方面无力面对过往的创伤经历,加之同学出现“不友好”的态度时,或者情绪低落时,会表现出抑郁状态和暴躁愤怒状态,或选择逃避。

(二)社会性原因

有不少抑郁孩子曾经历过被欺凌情况,虽然各个学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预防学生欺凌专业委员会,并在学生、家长中进行调查摸底,但是学生间的欺凌情况仍然屡见不鲜。曾经的心理创伤,在小学阶段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就比较容易在青春期集中爆发和表现出来。

(三)心理原因

该生在遭遇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学生欺凌情况之后,个性也随之变得敏感脆弱,极易对他人的反应做出夸大化反应。同时,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进入初中后,学业困难,上课没有精神,无心无力学习,经常性请假,形成恶性循环,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越来越严重,药物的副作用明显,身体肥胖,对自我形象不满意。妈妈长期对自己的忽略、漠视,极度渴望被理解和关注却一直得不到满足,导致内心积累了大量的愤怒和抑郁情绪。

三、辅导目标

(一)具体目标

倾听其心声,让其倾诉内心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逐步建立和学生的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通过家访、邀请家长到校、发送优质推文、电话或微信沟通等方式,和家长建立联结,逐步取得家长的信任。通过召开家校联席会议,邀请学校主管领导、双方家长到校共同面对和帮助孩子走出暂时性困境,寻求解决之道。

(二)最终目标

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

四、辅导方案

(一)辅导方法与原理

1.在每周一次的辅导中,主要运用短期焦点的辅导技术,为学生赋能。

2.在学生没有预约、临时到访的情况下,师生通过心灵成长本进行互动对话。

3.在学生遭遇重大事件或受到重大刺激之后,主要运用危机干预技术,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宣泄技术、空椅子技术等稳定学生情绪,成为其重要的拉力角色。

(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1.心理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1)心理老师需知晓学生每次就医和服药的情况,留存各类就诊单。

(2)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倾听学生心声,教学生学会自助和求助,教学生学习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方法,教学生学习迈出“一小步”行动,教学生学会自我鼓励和自我赞美,教学生学习关心他人,教学生学习情绪管理等。

(3)心理老师指导班主任对个案进行情绪疏导,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4)和班主任每周集中交流和沟通该生情况,更新信息情况,进行资料梳理和汇总,所有资料在心理老师处存档。

(5)和班主任、级长等科任老师进行联合家访,了解家长的需求,理解家长的辛苦,舒缓家长的情绪,成为家长的拉力。

(6)组织召开家校联席会议,制定方案,做好会议记录,形成家校合力助力学生在困境中成长。

(7)联动社会和社区的资源,邀请区内专家进行个案指导,联系社区社工及时关注和跟进,学校心理老师和社区社工每月沟通一次,整合资源,汇总情况。

(8)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包干的校领导汇报该生情况,寻求学校的支持和指导。

2.学生与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1)家长需遵照医嘱,按时带孩子就医和复诊,如遇紧急情况,及时拨打120进行紧急救助。

(2)学生需遵照医嘱,按时服药,按时复诊,必要时及时就医。

(3)学生在校期间及时向班主任报告自身健康状况,及时请求班主任、心理老师、心理委员的帮助。

(4)学生在家期间,家长负责监护家里的利器和进行有效的药物管理,确保防护网安全,社区社工及时和小区物业取得联系,对顶楼天台进行有效管理,对该生保持低调关注。

(5)学生遵守和心理老师的约定,按时接受每周一次的辅导,把辅导过程中所探讨的方法,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和探索,及时将困惑记录在心灵成长本上,认真阅读心理老师的回复,并进行持续练习。

(三)时间安排

基本保持每周1次面对面辅导的频率,每次40分钟,初一、初二连续2个学年。在学生没有到校上学期间,进行每周一次的线上辅导。

五、辅导过程

(一)第一阶段:建立辅导关系和危机评估

从该生初一入校以来,在一次下大雨的时候,该生听到雷声后出现严重的恐惧情绪,经由班主任初步安抚后,转介到心理老师处。心理老师进行危机等级评估,充分的倾听和深度的共情,加之个案本身强烈的求助欲望,因此迅速建立了师生咨访关系。两年多以来,从最开始的基本每天到心理辅导室,到后来基本保持每周一次固定辅导以及抑郁发作时的临时来访。对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及时多次反复的家校沟通、对家长的深层次理解和长期的帮扶,为建立稳定长期的辅导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第二阶段:实施心理帮助

在每次个别辅导时,个案都会主动报告自己一周(或几天)以来的情况,自己的困惑、心情或重大事件。在老师多次反复引导之下,个案逐步学会“目标—例外—一小步”的思维方式,自己会制定每次辅导或每周的目标,进而进行分数评量,说出自己的一小步行动并记录在心灵成长本上。虽然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未必会严格按照自己所说的一小步行动去实施,但是在不断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心理老师会不断鼓励其,由衷地赞美个案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由此逐步成为其生命中重要的拉力之一。

以下呈现一小段辅导对话:

心理老师:小雅来了。

小雅:老师,我觉得我妈真是太烦了,早晨说送我和我弟上学,结果我们都准备好了,等了她好久都没到,搞得我们两个都迟到了,被老师说,气死我了。

心理老师:好孩子,老师听出来,你不想迟到,希望能按时到校是不是?

小雅:关键迟到了要被老师批啊,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被批,真是很没面子。

心理老师:辛苦小雅了,也辛苦妈妈了,刚刚听你说,你和弟弟都准备好了,妈妈还没到,是什么意思啊,是说妈妈从家里到停车场用了很长时间吗?

小雅:不是,我妈昨天根本没在家住,早晨才从公司赶回来的,都7点半了才到。

心理老师:妈妈一大早从公司赶回来是什么意思,妈妈住公司吗?

小雅:我也不知道,反正她说起迟了。

心理老师:公司离家多远啊?

小雅:开车可能要1个多小时吧,我也不知道。

心理老师:哦,那妈妈可真是爱你和弟弟啊。【背后赞美】

小雅:她爱我们?可拉倒吧,,每次我需要她的时候,她都不在身边,要么在开会,要么在路上,要么在忙,然后就让我等等等,我真是受够了。(很气愤)

心理老师:小雅,难为你了,有些时候,真的很需要妈妈在身边,对不对?【澄清】

小雅:是啊,小学的时候就是这样,我在学校被人欺负,我都不敢和她说,我知道说了也没用啊,她就算和我说话,也是心不在焉,总是一边看手机,一边忙乱七八糟的事情,一边听我说,气死我了,有时候,我说什么,她根本就没在听,还要再问我“你说什么?”,总是这样,我都烦死她了。

心理老师:小雅,老师感受到你有一些情绪,我们先暂停一下,做几个深呼吸好不好?

小雅:好。

心理老师:老师感受到,你非常希望妈妈用心听你讲话,希望妈妈能倾听你的心声,理解你的心情,是吗?

小雅:是,老师,可是现在我对她根本没有指望了。

心理老师:小雅,之前咱们一起探讨过一些方法,还记得咱们在对话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了吗?

小雅:啊,我忘了,老师,我现在很烦,很累,不想动脑。

心理老师:嗯,好的,老师感受到了你的烦和累,那老师想问问,你想一直这样烦和累吗?

小雅:当然不想了,老师,但是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啊。

心理老师:不想这么烦和累,那小雅希望自己达到什么状态呢?

小雅:不要这么烦,这么累。

心理老师:那要什么呢,我们试着转成自己的正向目标好不好?

小雅:嗯,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开心起来。【目标定位】

心理老师:好的,小雅的目标非常棒。那我们评量一下,如果10分是特别开心,1分是相反,小雅现在是几分的状态呢?【分数评量】

小雅:两三分吧。

心理老师:好的,小雅希望达到几分的开心呢。

小雅:六七分就好了,

心理老师:小雅的目标很实在,老师想问一下,拥有六七分快乐的小雅,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小雅:不会生气,不会郁闷,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每天都能和家人一起吃饭,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能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一起过周末就挺好的了。【愿景描述】

心理老师:小雅说得真好,这是很多人的美好追求啊。

小雅:是吗,老师,我还以为别人都这样,就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呢。

心理老师:好孩子,刚刚听你说,妈妈一大早开1个多小时的车,就为了送你和弟弟,你感受到妈妈愿意为你们付出的心和满满的爱了吗?

小雅:老师,我知道我妈妈工作很忙很累,但是我真的不想她那么忙那么累,我只想妈妈能在身边多陪陪我。

心理老师:是啊,估计妈妈也是这么想,所以妈妈愿意迎着早晨五六点钟的太阳,长途奔赴在回家的路上,只为了和孩子能够共度每一个美好的清晨。

小雅:老师,谢谢你,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心理老师:啊,小雅打算做什么呢?

小雅:老师,我可以借用你的手机,给我妈妈打个电话吗?【一小步行动】

心理老师:当然可以。

小雅连哭带笑地和妈妈聊了好久,我在一旁听得眼泛泪花……

(三)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初三刚开学不久,孩子、妈妈、班主任、年级长、两位心理老师在心理中心召开了第三次家校联席会议,此次会议围绕孩子的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进行探讨。由于学生非常喜欢画画,最后家长决定让孩子到私立学校的国际部学习一年,争取高中出国继续深造,同时继续保留学生在本校的学籍。现任班主任依然保持两周一次和家长、学生的联系,心理老师进行资料留存和整理,不定期发送优质推文到家长和学生的微信。

六、辅导效果

心理老师对该个案跟进了2年,在保证个案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其逐步恢复了社会功能,基本达成辅导目标。

七、辅导反思

对于该个案,心理老师自我评量整体比较满意,一方面能够和孩子持续面对困境2年,并在应对过程中,不断为个案赋能,同时提升了自己应对危机个案的能力。但仍有一些遗憾: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团体动力改变还不够,虽然父母之间以及亲子之间的动力在改变,但是孩子的外公、外婆对爸爸的成见还是比较深,希望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祝福这个家庭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美)Peter De Jong Insoo Kim Berg 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M].沈黎,吕静淑 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3]许维素.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