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精心开展史料实证,深度理解“小农经济”

万方网论文查重

论文摘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教学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如何在史料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研读以形成史料实证素养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以“小农经济有多小”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在史料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研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同时涵育其史料实证素养,并反思总结其中的一些作法。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概念,小农经济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实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本文以“小农经济”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研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一、运用冲突史料,营造探究情境

教材中关于“小农经济”概念的相关叙述是“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理解小农经济,首先理解“一家一户”的内涵。

材料1 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

——《旧唐书》

材料2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

问题:试描绘上述两个材料家庭的规模?你觉得哪个材料更能描绘中国古代家庭的普遍特征,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中“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鸣鼓会食”,是很典型的大家庭,以致唐高宗亲临其家,了解其运作。虽然“九代同居”比较特殊,但“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国人普遍的追求,家庭人口也不少。到底是“四世同堂”还是“五口之家”,这个核心问题是理解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关键。

二、探究家庭结构,强化史料实证

问题:根据材料1,绘制中国家庭人口和户均平均亩灵敏变化曲线图,并总结其规律。

根据材料可以发现,除宋朝外,历代人口基本上在5人左右,与《汉书》中“五口之家”的描述相吻合,家庭平均田亩数则变化较大。

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而探究数据来源背后的故事,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统计机构和工具,《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是根据中国正史中各类数据统计所得,数据处理难度可想而知。一是数据不完整。对于研究小农家庭规模的核心数据:户均人口数、户均田亩数、人均田亩数,除后汉和明朝统计比较完整外,其余各朝数据残缺不全。特别是清朝,直至1911年才出现户口数的统计。二是数据前后出入较大。如隋文帝开皇9年,田地总数是1.94亿亩,20年后,炀帝大业5年,增加至5.59亿,明显超过正常垦田数。三是部分数据明显不合常理。如宋朝每户平均口数多为2.1人,最低年份为宋神宗元6年(公元1083年),户均口数为1.45人。据葛剑雄教授考证,“现存的宋代全国性户口统计数只登记了当时承担赋役的那部分人口”,实际家庭人口应为5口左右。

从材料1数据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家庭基本为“五口之家”。那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内涵是否就解决了呢?试看这一题: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要探究2016年全国卷《芟草播种画像砖》能否能反映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仅凭人口规模显得不太足够。因为汉代户均人口为5口,从概率的角度出发,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人口是6人或以上的。因此,探究家庭人口结构,特别是个体农户的劳动力数量,对了解小农生产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

中国正史中可以提供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权威数据,但对农户个案的研究却非常缺乏。幸运的是,近年来,考古发掘,特别是居延汉简、凤凰山十号汉墓简及仪征骨浦101号西汉墓出土的简犊,对汉代人口,特别是家庭人口结构提供详实的数据参考。

下面以居延汉简为例,来探究小农家庭的人口结构(详见材料2表格)。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每个家庭人口构成情况展开分析,并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以下问题:

1、居延地区家庭人口普遍较少。

发现问题后,学生很快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居延地处内蒙古地区,汉武帝时,在居延设都尉,归张掖郡太守管辖,不仅筑城设防,还移民屯田、兴修水利、耕作备战,戍卒和移民共同屯垦戍边,居延即为中心地区,居延长城周边兵民活动在汉代持续200多年,形成大量居延汉简。正因居延地处相对艰苦的边疆地区,再加上屯垦戍边的特殊境遇,所以家庭人口相对较少。

2、居延汉简64个家庭中,能够明确辩识家庭成员的家庭一共有61个,其中八成以上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注]核心家庭:夫妻及末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或夫妻和未婚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联合家庭:一般指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为更便利于学生直观了解以居延汉地区为代表的汉代小农家庭的人口结构,根据上述家庭结构类型的百分比统计为依据,提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家庭,制定下表:

——姚慧琳 高凯《汉代居延地区家庭规模及结构浅析》

问题: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小农家庭的人口结构的特点。

从表格可见,汉代小农家庭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以夫妻2人为主要劳动力。那也就是说,2016年全国1卷《芟草播种画像砖》中六个劳动力一起劳动的场景不符合汉代小农家庭的基本特征。

三、探究交往方式,培育家国情怀

材料1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都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白居易《朱陈村》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描绘小农家庭的“朋友圈”范围。

材料1反映了小农家庭的“朋友圈”很小,“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说明村民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都不远葬,坟墓多绕村”,说明村民的活动范围主要限于村落。

材料2 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曾经指出,“中国人徒步走上三里、八里甚至十来里去一个集市,是很不在乎的事情。因为一个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还是一种一般的交流”。

施坚雅还描述过高店子市场社区的农民,到50岁时,他们有的已经去过基层市场不止3,000次,平均至少有1,000次。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材料3 范仲淹在苏州购置良田千亩义田,订立十三条规矩:

……

四、丧葬费:族人身亡,按其辈份大小,给予二贯至二十五贯的安葬费。

五、路费:族人参加科举,或者外出赴任,给予路费补助。

六、倘若乡亲、姻亲、亲戚陷于贫窘,或遇饥荒不能度日,诸房共同核实后,可用义庄粮米“量行济助”。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4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下农民交往的方式和影响。

正是因为小农生活的相对封闭,农民把交换和交往的需求集中于农村集市中,集市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还是一种农民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

同时小农家庭因为人口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宗族势力、国家救助成为克服小农经济脆弱性的重要保障。也正因为如此,形成小农家庭、宗族势力、封建国家三者共生关系。农民生活根植于村落、宗族,宗族势力通过救助为贫窘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义学等为农民学子科举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农民通过提供赋役等方式支持封建国家统一之稳定,封建国家为小农提供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国古代农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

通过探究小农交往方式的探究,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正如某高一学生的研学感受——原来历史离我们很近很近,原来“我”的家乡是如此精彩:

在研学过程中,不仅学了好多方法,还发现历史离我们很近很近。就比如学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关系,发现原来就在我生活的地方,就有农村集市,我几乎每天都经过的地方,平时竟被如此漠视。直到探讨小农经济,重新去寻找相关的遗迹,才发现里面如此有趣。这是我们拍的照片,就在集市的大榕树下。其实我之前也看过,不过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说“灵威临乐勒”,直到查了相关资料,才发现“萝岗墟,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原名‘药簕墟’。农历每旬的三、六、九日为墟日,是日邻近20里的乡民都来赶集、买卖农副产品。”后来这些图片和资料,还被周老师在上课的课件中采用,好高兴啊。

参考文献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姚慧琳 高凯《汉代居延地区家庭规模及结构浅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12月)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10月)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