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 要: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模式也比较落后,研究国内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模式,深度普及大学音乐教育,活跃校园音乐文化,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教育;深度普及

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大学生拥有更为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点。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起到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在积极推动和谐校园的创建过程中,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音乐和艺术修养,不断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管理机制部健全以及管理团队人员理念的落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时间短,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不够健全,很多高校都未设立专门的公共音乐教研机构,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投入少,具体的、体系的、完备的理论指导相对其他学科来说也仍欠缺。教学过程中重讲授,轻体验和参与。目前公共音乐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参与体验;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轻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不关心学生课外的音乐需求,不重视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生活,学生接触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导致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丧失。因此,普遍出现这样的情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我们认为,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目前,在高校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音乐艺术是人类进行相互交流的第二语言,是一种能有效开拓人类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类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它可以通过一缕缕抽象的、流动的言符,产生多种多样的不同内容、不同情感以及稳定的、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对于灌输健康的思想、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信念是大有益处的。

为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知识要求,笔者认为,把音乐教育融入学校的常规教育中,对大学生实施全方位的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通过审美教育,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乐群、以美扬长等多方面的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生活情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以维护和促进高校文化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模式。我们以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为切入口,在全校开设了“大学音乐鉴赏”“交响音乐赏析”“民族民间音乐”“合唱”“形体训练”等选修课程。开设“大学音乐鉴赏”“交响音乐赏析”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音乐理论及音乐历史等知识,通过对经典名曲的听赏,使学生了解乐曲产生的社会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及艺术风格,并能透过音乐作品间接了解和感受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认识本土音乐生存现状,增强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开设“合唱”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习正确歌唱的声音概念,感受歌唱声音的和谐美,以达到培植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的目的;开设“形体训练”课程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开发自己的身体,并能以自主的方式表现身体的特殊语言和情感,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因此,大学音乐公共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响应时代和社会呼唤的能力,维护和促进高校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任课教师在开课前必须向教务处递交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使用教材、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形式等,以确保教学质量。一般开课时间为一年,开课课时为40学时,每学期进行考试,修完一年为2学分。

2.融公共音乐教育于学校的日常工作细节之中,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重要心理特征是有理想、有朝气、富于青春的活力,思维具有抽象性和独立性、逻辑性,并逐步向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各种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求、感性的需求、自我体现意识需求等迅速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情绪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正确调节和控制感情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将艺术教育这个大的概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学校广播台开播的“中外名曲欣赏”,学校社区的“音乐艺术节”,音乐系的“专业性演出”;还可以针对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实际,举办各种音乐专题讲座,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引导学生开展健康的审美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教学探索,能够推动艺术教育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不断前进,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活泼的、创造性的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美的法则,获得美的知识、观念、技能,陶冶美好的情操,实现人格完善,促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融公共音乐教育于学生社团活动之中,不断拓展音乐教育的空间。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如果说公共音乐课教学和日常学校工作的音乐元素的灌输是音乐教育的普及,那么,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不断提高艺术修养,磨炼毅力,则是保证音乐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孙淑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

摘 要: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模式也比较落后,研究国内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模式,深度普及大学音乐教育,活跃校园音乐文化,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教育;深度普及教育活动在高校教育中的连续性、规范性、示范性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学生业余艺术团体是音乐教育较高水准的载体,因此,应积极鼓励其发展,如成立合唱团、铜管乐队、话剧团、国旗班、舞蹈队等艺术团体,定期在校园内开展演出活动,并积极参加社会上和全省高校组织的文艺会演及各种文艺活动,让学生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独立自主地组织、参与、推进艺术活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文化心理,并在实践中成为传播“真、善、美”的使者。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和参赛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使学生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使他们体验到不付出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任何音乐活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修养。比如:大合唱,要求声音的和谐、统一,学生参加大合唱的训练和演出活动,能够有效培养交往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合作意识,也有利于发展个性与特长,有利于良好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总之,融公共音乐教育于学生的社团活动之中,能够不断拓展音乐教育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途径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董玉婷.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08(1).

[2]郭永祥.浅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歌海,2006(1).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