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进行,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通过辨析式教学,提升课堂实效,推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健全三观,对标学科任务和核心素养的推进和落实。通过完备的专业化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辨析式教学实践,实现深度学习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统一。
[关键词]深度学习;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辨析式教学;新课改;思政课;立德树人
一、当前教育的实际
新课改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师要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发展和建设规律,强化专业化备课,推进授课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然而,当新课改最终落实在学校办学和课堂教学之中时,改革的异化现象相伴而生:教学变革出现“模式化”“程序化”倾向,其中“形式化”“浅表化”问题突出,基本形成了“导学案”风靡的态势[1]。导学案设计本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和学习的情况,灵活授课,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但由于导学案的准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极易产生疲于应对、模式化授课的情况出现,反而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导学案的制作和运用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导致的效果的差异化,和课堂教学本身的处理。使“导学案”沦为了一种形式,课堂教学只停留在浅层,没有深入本质,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深层问题,使其本应发挥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升备课的专业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辨析式教学推动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提升学习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教师把“改变教学方式”理解为教学改革的全部追求,基本放弃了对教学领域诸如学生认知特点、学科特点、教学规律等重要方面的认知、研究和探索[2],对学科任务的完成基本停留在教案之上、概念之中。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课改的推进,政治学科教学已由“三维”目标的达成转化为“学科任务”的落实。政治学科的学科任务主要包括“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逐渐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科任务的落实逐步深化,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任务的达成还较多集中于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两个维度,对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的完成度还有所欠缺。敢于在课堂中采用辨析式教学,有利于更好落实学科任务,深化学生的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状态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学生还未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相对有限[3]。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极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总想把所有的知识点给学生讲到位,担心学生无法独立解决老师未讲的内容,忽视学生思维过程,排斥求异思维,极易变成“填鸭式教学”。新教师在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锻炼后,对课堂的掌控会相对自如,,不再过分拘泥于讲知识点讲全讲尽,但是对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率仍然应对不足。为了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课堂教学过程增设问答环节,是新教师使用较为高效便捷的方式。由于新教师经验不足,提问的程度把控不到位,极易从“满堂灌”转化为“满堂问”,仍无法更好地提升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的评价效果。帮助新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习评价既要从内容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又要看学生学习的习惯、行为和动机等,通过综合评价,考察学生议题辨析的成果,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素养[4]。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核心素养的培育,增强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深度学习,处理好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贯彻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新课改之后,广大教育界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对新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会。
二、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的教学为教师提供思考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推动教师探索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切实推进学生深度学习[5]。“深度学习”作为教改的“脚手架”,其推进与落实有利于教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选取具有挑战性的课程,积极参与课堂、获得深度发展的学习过程[6]。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把教师的课堂转变为学生的课堂,通过辨析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把握学习方法,感受学科内容的本质和魅力,提升学习的内驱力,增强课堂实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育人,传播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这并不是指教师做全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要求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的深度学习中逐步渗透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以情景导入,通过辨析式教学将核心素养贯彻于学生学习中。在政治课堂中大胆采用辨析式教学,丰富学生对热点时事的讨论,增强对国家大政方针施行的认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达到政治学科教学的价值性和知识型相统一;学生通过深入讨论具有思辨色彩的公共事件和时政新闻,促进公共参与,增强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关联
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本质是希望端正学生的三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反思和领悟生活的本真,未来成为一个敢当大任、能当大任的社会人。这与学科任务的要求不谋而合,尤其是在进行预测和选择的情况下。随着核心素养的推动,逐步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育人任务。
通过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学生是“深度学习”的主角,教师则是“助攻手”。教师得体现学生学习需求,落实具体的教学活动[8]。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教育的规律,通过辨析式教学推动学生感悟和运用学习的规律,实现“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统一。
“深度教学”从浅层来讲,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自我成长,教师要注意精讲精练,尽量讲得少,学生参与尽量多;同时要因材施教,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是教师应尽之责。
对于深度学习,要把它理解为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自学,而是教师引导下的学习[9]。从定义可以看出,“深度学习”是要借助教师的力量,通过引导,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在2021年11月惠州二调试卷讲评课,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借助辨析式教学,围绕时政热点“双减”政策,在原题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板块的知识改编二调设问。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深度学习,深刻理解原题的设计和答案语言的组织,掌握更为有效的解题方法的情况下,实现课程内容与不同板块知识点之间的联动和举一反三。
本张二调试卷关于“双减”政策的设问为: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双减”政策出台及其实施中的作用。这是一道10分题,要求学生利用其他板块知识点,改编“双减”政策出台及其实施中的作用这一命题。以下是学生成果展示,上图是各小组改编后的设问,下图是第五组的具体成果。
从成果展示可看出,学生进行试题改编,辨析“双减”政策产生的作用,知识覆盖多个板块,设问类型也包括意义类、措施类、原因类等题型。如第五组所示成果,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为何要出台“双减”政策,知识点覆盖多个单元:如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彰显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统筹,做好“双减”政策出台以及实施的顶层设计;政府积极履职尽责,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出台“双减”政策,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番小组合作命题改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同时,学生也对“双减”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积极进行公共参与的同时,增强了对政策推行的政治认同,在题目设置和答案编写的过程中,也增强了科学精神。整个题目的改编,需要调动大量的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既达成学科任务中对知识进行描述与分类、对思路进行解释与论证的要求,还实现了对题目预设的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的要求。
学生感知觉、价值观、情感、思维、意志等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深度学习的核心要义。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10]。实现深度学习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统一,贯彻“立德树人”的方针,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生活、能奉献社会的健全的人,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力军。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在新时代新课改之下,我们要努力钻研,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借助辨析式教学,增强高中政治课堂实效,探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摸索中走出一条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之路,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贯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教学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以辨析式教学促进高中政治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YQJK220。
参考文献
[1][2][3][5][6][9][10]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朱彬彬.指向政治认同的议题式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4):31-32.
[7]吴晶,胡浩.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8]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