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愈发严格,针对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认知”和“理解”层面的浅层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纵深发展和能力培养的现状,为更好地解决“人”的学习问题,做到“以生为本”,借助鲜活的时政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推动高中生从浅层学习迈入深度学习十分必要。
[关键词]深度学习;时政资源;问题导向;小组合作
立足于育人本质,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结合我国教育发展趋势和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高考实际,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试题材料呈现的主要内容和情境来源的时政材料或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力抓手。
笔者认为在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纵深发展、迁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信息加工的认知层面,再到有效沟通与合作的实践层面,以期实现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提升。为此,巧妙运用时政这一鲜活资源,通过问题设计和探究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能让学习主动发生,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教师精选时政,创设深度学习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教师可选取有时效性、典型性、贴近学生和生活的时政热点,围绕该热点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当下时政资源丰富,获取的途径较多,包括但不限于“学习强国”、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等官方软件、网站或公众号。为使鲜活有趣的时政素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成为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好帮手,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学会充分借助“学习强国”这一优质学习平台,关注国内外动态,养成根据时政材料指向性的不同分类整理和精挑细选的习惯,为教学储备足够的、可用的、优质的时政资源。
大部分时政资源主题明确、关联性强,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二次处理,去除繁冗信息的同时,对时政脉络与关联事件等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做到追本溯源,实现时政材料的鲜明性、针对性与教材知识匹配度的提升,做到在学生的兴奋点和疑惑点上设问,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和探究的动力。
在教学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正逢美国国会众议长南希·佩洛西窜访台湾。学生对此关注度非常高。笔者选取这一时政热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素材,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创设深度学习的情境。
要讨论的问题是:
1.佩洛西窜访台湾为何引发广泛关注?
2.佩洛西此举能否改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法理与事实?为什么?
3.如何评价佩洛西这一行为?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有何对策?
一个好的设问,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找到深度学习的入口。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从信息搜集与整理加工,到小组合作与有效沟通,再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实现认知层次的升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自主建构,走向深度学习
教师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则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展开事件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理,共同梳理窜台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产生的影响。在兴趣驱使和任务驱动下,小组内成员先自主构建信息并进行辨析,挖掘时政的内涵,体验新知生成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喜悦。
(一)小组合作,做到有效沟通
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已较普遍,教师通常将4—6人分为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分组不科学、任务设置不合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纪律性差等问题。为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获,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科学分组,明确角色、匹配任务。每一组内应具备1—2位学习能力较强者、善于沟通者、1—2位能力有待提升者。学习能力较强者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善于沟通者可以协调组内分工、优化学习氛围,,能力有待提升者则可以承担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
通过明确的角色和任务分工,组内成员之间开展有效协作,对佩洛西的人物履历、为政举措、政治关系、对华态度、人物事件等相关材料进行二次处理,了解佩洛西窜台的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方关系进行图示化、具象化,从佩洛西个人到佩洛西与美国、佩洛西与中国、美国与中国、中美与世界等关系进行窜台的动因分析,清晰明了地印证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思维提升,完成知识迁移
社会发展日趋复杂,许多矛盾、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努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也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2时呈现出多维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越学科与时间维度,进一步挖掘了时政内涵。从地理、历史、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和古今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证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佩洛西企图以台制华、割裂海峡两岸的目的不会实现。
调动地理学科知识,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在1200万年以前,台湾属于中国东南区域的一部分,与福建陆地连接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的变化,距今一万年以来海平面不断上涨,台湾与大陆南部区域之间形成海峡,即台湾海峡,形成台湾岛。作为大陆架的延伸,台湾依然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以此论证,在自然领域中,台湾与大陆原为一体。
调动历史学科知识,如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台湾在中国历史上行政建制名称的变化、台湾及澎湖列岛始终在中国的版图之上等史实,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论证过程中,学生能够跳出学科限制,发现了学科关联和知识的内在逻辑,联动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完成了跨学科的知识迁移,提升了关联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三、师生有效交互,实现深度学习
时政资源的运用,既要放也要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准备,课上观点的表达,或许存在不全面、不客观等情况,作为“对话性他者”,在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时,教师便自然承担起了引导和补充的角色。
在探究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准备的内容和表现进行针对性指导,既要给足学生探究和谈论的空间,也要进一步明确中心任务,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时政素材与课本理论、学科知识间的内在关联。
在时政点评环节,部分学生认为佩洛西窜访台湾是一件令人气愤、严重伤害海峡两岸情感的恶性事件,于中国、台湾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通过列举中方的反制之举和产生的正向作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佩洛西窜访台湾,深入思考自己与国家、自己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增强自身历史使命感,既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推动了正确的三观的塑造。
同时,课后推荐学生观看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担任主讲人的全新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专家学者对世界风云敏锐且有见地的洞察,可以让高中生以更加理性的视角看待国内外时政动态。
这种纵向和横向视角的延伸,学生的理解力和迁移力的提高,是走向深度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
所以,作为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主导者,教师要做足课前准备,做好课中引导,做齐课后评价。利用好时政资源创设深度学习的情境,设置好系列问题找到深度学习的入口,组织好合作探究提升思维与实践的能力,引导好课堂走向,落实育人的本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教学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以辨析式教学促进高中政治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YQJK220。
参考文献
[1]张晓婉.巧用时政资源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01):1-3.
[2]吴永军.跨学科学习何以可能[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4):22-27.
[3]田果萍,高向斌.“深度学习”研究需要夯实的四个问题[J].教育导刊,2022(11):20-24.
[4]李伟,崔晓晖,朱卫平,江雨航.深度学习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22(11):29-32.
[5]李文星,王立威,冯媛.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4):30-32.
[6]潘惠琴.高中政治学科小组合作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2(2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