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学校要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劳动产生热爱、尊敬之情,让其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劳动观,同时还需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去,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其进行深化、探索。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劳动实践活动之中,并为其树立正确的、乐观的劳动观念以及劳动精神,继而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有基本的认识。教育学生所享受到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激发其劳动的热情,培育其劳动精神。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本领,确保其能够完成一些劳动任务。
【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制定计划(建议二课时)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为保证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深度的挖掘劳动实践的价值,确保劳动教育工作的日常化,连续化,为此我校特建立起“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来组织这一工作内容,小组的主要带头人是校长,副校长辅助,还组成了劳动教研组以及劳动学科组来保证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以班级为单位,为其划分好固定的劳动区域,并且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老师进行负责和指导。
2.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在日常的班会中,班主任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设计。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劳动,以确保学生可以懂得劳动者的辛劳,进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劳动态度。
3.班级事务——选修性劳动课程。学校应该明确班级内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的劳动内容,如扫地、整理教具、关窗等,收拾讲桌、整理书柜等,通过班会课,每位同学至少认领一项班级劳动任务。
4.家务劳动类——基础性劳动课程必修。结合年龄特点,我们将家务劳动课程进行了分解,定制了学习菜单,学生在相应学段必须完成。
(二)实施阶段:制定方案与活动实施(建议四课时)
1.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组织所有学生可以有序的完成劳动项目竞赛活动,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参与其中,确保学生在参加劳动实践时,能够有较强的集体意识,,能够主动的帮助他人分担劳动任务,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
(1)爱劳动,叠被子。成功的背后,是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叠被子比赛,虽然看起来很“细”很“易”,但是对于学生的行为养成、素质培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此次比赛,孩子们既体验到劳动最光荣,又增强了自立自强的意识。
(2)劳动歌曲我来唱。每一顿饭、每一粒米,都是汗水凝聚而成。每一座城市、每一栋楼房都是努力建设而成,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劳动。身边很多人都是最美的劳动者,三年级学生应该以最嘹亮的歌声来对其劳动进行称赞和致敬。
(3)劳动诗歌我吟诵。四年级学生们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以朗诵的形式赞美敬业的劳动者们,表达自己对劳动者们的敬佩。
(4)绘画制作,体验幸福。五年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色彩鲜明、情感真挚的画面,向劳动者呈现出一颗颗赞美之心,为其送去祝福。
(5)一字一句述真情。六年级学生用心地为敬业的劳动者写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劳动者们真挚的感情。
2.社区合作,增加见识
学校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村居活动,学生提高劳动卫生意识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
3.巧用“微信”,提高积极性。
全体学生可以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可以洗碗、拖地,在劳动中发现生活的乐趣与美好。接着,家长把图片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每班根据同学们在“劳动小能手”主题活动中的表现,推荐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为“劳动小能手”到大队部,大队部会对优秀的劳动者进行表彰和鼓励,进而在学生中发挥好榜样的作用,让更多的同学可以努力的劳动们将此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三)总结阶段:成果汇报(建议二课时)
加强劳动教育月活动宣传,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栏、主题标语、黑板报、展板等形式,动态宣传劳动教育月活动成效。要想保证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质量,就应该将其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既要保证学生学到劳动的知识技能,又要保证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提升,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学校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在相关教师的大力配合下,我校的劳动教育肯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活动反思】
总结经验、认识价值通过活动的践行,家庭和班级中学生的成长环境有了明显的区别:不少家长反馈:家里的亲子关系好多了。通过劳动教育的施行,学生和家长共同计划、一起参与,沟通渠道通畅了,情感交流增多了。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了,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对班级卫生特别重视,连续多次获得了年级里的“流动红旗”。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协作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班级形成了一种志同道合的内驱力。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原先很多家长担心会不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但是在家班共同推进劳动教育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得到提高。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收获了劳动的技能,坚韧的品质,合作的精神,人格的成长,精神的幸福。劳动教育不单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生活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人生信服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