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中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语学习任务群、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以语文教学联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当代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将以语文教学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中的劳动育人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内容,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实践精神。同时教师也应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使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关键点
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体现新时代教育的全面性、融合性,并落实新课标中的语文教育要求,让学生在课程结构中有所收获,内化知识,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能够将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联动在一起,在实践劳动中收获喜悦。基于上述,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应明确以下关键点:
其一,分析教材。教师应紧紧围绕着教材主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将其呈现在课堂中。譬如教师重构主题单元,打破传统教育的限制,通过不同的角度解读学习内容,并注重教学留白,引发学生的深思和探索。教师不应以灌输式教育传授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育途径,逐渐渗透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以自身的思维出发,感悟劳动、理解劳动、认识劳动、参与劳动。
其二,整合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知识存在较多的差异化问题,为了提升教育的专业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化学习思维,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能够利用不同的渠道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获取劳动教育知识,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感悟不同的劳动形象。
其三,实践拓展。初中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应注重实践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提升教学的体验感和互动性,突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育的交互性。教师应围绕着教材中的劳动教育主题,不断拓展开发教学内容,并协同教学管理部门为学生提供参与劳动生活的平台,使学生体会不同的劳动情感,丰富自身对劳动表达的语言积累,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对策
(一)围绕教材内容,渗透劳动观念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重视劳动,教师通过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把握学情,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观念、自主的学习理念,全方面提升自身的劳动认知和劳动思想。
例如教师以生活化教学方式,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劳动价值和内涵,从而渗透劳动观念,强化教学效果。在《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育目标是理解牧羊人的品格,植树的牧羊人虽失子丧妻,却用一双手战胜了孤独,从课文分析中体会牧羊人的劳动精神,带领学生走入到以为普通、平凡的牧羊人生活中,以劳动教育的角度分析其如何用双手将荒芜之地转变为能够让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其次教师通过介绍背景、感知全文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深度学习,本篇阅读内容的时代背景是一战到二战期间,讲述了一位生活在普罗旺斯的孤独牧羊人的故事,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植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田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其根据阅读内容分析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有怎样的好处,学生在探究和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感知文章,明确作者以时间为写作顺序,在时间的推移中因为牧羊人的劳动,使荒原变成了绿洲。同时文中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描述了牧羊人在选择橡子时,一丝不苟的劳动精神态度,谨慎地挑选种子,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橡树能够长大成林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从初遇时阿尔卑斯山的荒凉,到再遇时的绿树成荫,都是因为牧羊人的执着,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牧羊人劳动奉献精神,热爱自然的精神。
(二)开发劳动教育,塑造劳动品格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与教师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劳动教育价值,为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应将劳动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开发劳动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塑造劳动品格。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劳动中,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观念,并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使学生能够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探寻生活中的劳动价值,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掌握学习方法,在劳动教育中培养能力、明确思想。
以《卖油翁》教学为例,通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虚心好学、脚踏实地的品格,同时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注释梳理课文大意,初步解读文章,而后教师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融入到文章中的每一个角色,以第一视角进行分析和理解。学生在了解文意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譬如以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明确卖油翁看射箭时的冷漠表情引得陈尧咨的极度反感,但是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生出敬佩之心。从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可以明白,精益求精的劳动品格会获得他人的尊敬,本领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磨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有这样的劳动精神。
(三)开展劳动活动,强化劳动实践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劳动体验,将劳动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实践教育的方式培养当代学生的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如教师在学期末进行教学总结,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相结合。譬如在“听”中,协同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共同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通过观看纪录片的形式了解大国工匠中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渗透中华美德,走进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工作生活中,走入工匠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在“说”中,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总结力、共情力,并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准确的表达自身情感;在“读”中,引申至课外阅读,融合社会时事新闻,引导认识身边的劳动者;在“写”中,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譬如以“我身边的劳动者”为主题,开展写作教学,学生可以选择劳动模范带头人物,也可以写身边平凡的劳动者,从不同的角度感悟劳动,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劳动中,在实践的劳动中感悟劳动精神,内化劳动教育。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应明确教育重心,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协同,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挖掘劳动教育内涵,发挥劳动教育价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劳动文化、欣赏劳动之美、树立劳动观念、参与劳动活动,将劳动精神延续到生活学习中,塑造良好品格。
参考文献:
[1]左秀梅.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14):22-24.
[2]唐莉娟.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研究[J].互动软件,2021(8):176.
[3]智惠.知行合一:论初中语文教学对劳动教育的内生意义[J].语文课内外,2020(29):48.
[4]闫卫华.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文渊(中学版),2021(3):396.
[5]王丽梅.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文渊(中学版),2021(9):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