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劳动基地的建设需要通过全面、系统规划和设计,要以跨学科项目化形式开展实践。本文结合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实践内容建设,阐述建设的方法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课程;项目式学习
我国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变,当代中小学生很少有机会身临真实的劳动场景,严重限制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注重实践环节,教育者必须创造场地和实施条件还原真实性,才能真正落实劳动教育。2020年教育部指出要学校利用场所,开展劳动教育。我校作为首批广东省劳动特色学校,具有丰富的基地建设与课程实践经验,为需开展特色主题的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对学校劳动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学校劳动教育建设“荒”,与“五育并举”育人目标不吻合。在推行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却远跟不上劳动课程实施的速度,劳动实践受限教室与家庭之间,导致劳动课程停留在短暂的体验式阶段。
(二)劳动教育定位“错”,校外劳动教育成过场。学校将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成为研学内容,学生抱着游玩心态,匆忙过场式体验,并不是劳动教育基地设立初衷。学校应善于挖掘校外优秀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基地建设在校内,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科融合。
(三)劳动教育基地类型“稀”,失去特色劳动教育。学校内多以种植园为主,校外围绕农场、工厂、社区三大场地,很少尝试发掘富有特色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色,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不能失去具有创造性的特色。”以上问题,归咎于劳动教育实践中具有随意性,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劳动教育该如何开展。
二、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的劳动教育
项目化学习契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因此我校建设劳动教育以跨学科项目化形式开展,通过全面性、系统性、发展性、综合性设计,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具体实施要点:
(一)找出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项目式学习心脏,一切活动以它为驱动。根据基地的主题,找出相关知识教材进行上位概括,提取一个概念性知识,这个知识是抽象、永恒、有争议的观点。劳动教育很容易被误以为以程序性、事实性知识为核心,导致重心在学生多操作、多感受自然,难以调动高阶思维。因此,程序性和事实性知识应为概念性知识服务,贯穿项目过程,让劳动教育为智育发展得到充分发挥。
以我校设计的“我是校园养护师”项目为例,该项目已获得广东省项目式学习案例一等奖。我校首先确定劳动基地的主题——打造“公园式”的生态劳动基地,再分析综合实践、科学、语文教材,找出生态相关教学目标,确定核心知识是环境与生命活动的相互影响。跨学科的问题解决,围绕“改造校园荒地,如何利用荒地打造成公园式校园?”提炼驱动性问题,融入职业角色,整合综合实践、科学、语文、数学、美术重要概念,多个学科形成关联。
(二)设立驱动性问题
围绕核心知识,提出大概念本质问题:探讨劳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互利共存还是对立竞争?学生对此问题难以用简单语言和过去经验回答。这时事实性的知识可为本质问题服务,根据现实情境帮学生理解:“校园内有一大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同学们被受限课余活动的范围,影响校园景色。你想学校拥有一片阳光花海、新鲜果蔬、稻谷飘香的怡人风光吗?成为校园绿化养护师,如何将学校改造成公园式校园?”
将本质问题放入现实情境后,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调动学生跨学科思维,把抽象大问题细化为可具体操作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答案。
(三)活动贯穿学习实践
劳动项目不能只是学生“行”。项目式学习要尽可能涉及到探究、审美、技术、调控、社会。
(四)公开劳动基地的成果
举行公开成果展,学生能够交流学习,是二次学习的项目。
1.个人成果。知识点检测:关于植物生长条件、周期变化,各类问题解决方案设计与选择。技能检测:工具的使用、栽培和产品加工操作技法。
2.团队成果。规划建成种植区,如花果、菜蔬、药草、粮食类主题。拍摄视频或演讲,有产品或加工品,观察记录表。
3.公开方式。以班级小组单位,拍摄宣传视频,开展校园开放日,布置产品展区,向游客介绍经历。我校设计农家乐体验活动,让校内“游客”有真切收获。
(五)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
科学地设计评价量规,建立学生的劳动技能、品质成长档案袋。能否处理核心知识、认知策略、学习实践、带动性等问题,目的是多种多样的。
三、以项目式学习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
(一)项目式学习主题劳动要覆盖学生生活、学校和实惠实践领域,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体验性的劳动实践项目。这些劳动学习项目一般采用跨学科、生活化、合作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劳动实践体验情境,通过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聚焦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着力培养其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全面提升。
(二)从项目的启动、驱动性问题的设置以及实践操作的指导,让教师们深刻领会新课标要求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挑战与机遇。但解决困难中,会创造出新认知和能力。项目式学习带来新思考,要与时俱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指引地放手,让劳动课成为学生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栾莉.新时代劳动基地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04):68-70.
[2]李军民,韩彩霞.基于劳动实践的学科课程融合[J].文教资料,2019(22):192-193+212.
[3]夏雪梅,崔春华,刘潇,瞿璐.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问题、设计与呈现[J].教育视界,,2020(10):22-26.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