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是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未来,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双减”背景下,要增强学校教师的工作能力,提高家校沟通的实效性,实行家校共育,让“双减”更有温度,家校联手,共同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政策;教育合力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家庭是学校的同盟军。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家校共育常常会遇到低效沟通、双方责任不清、合作意识浅薄、共育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在“双减”教育背景下,需要探究有效的家校共育策略,促使家校合作发挥最大实效。
一、理解“双减”本质,明确教育方向
学生学习的差异源自于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又源自于家庭教育。“双减”减的是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不减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家庭教育,所以如何立足于“双减”的大背景下,让家校沟通更具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双减”政策规定,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对老师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回家后没有传统的书面作业,但要建议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课外阅读、美文朗诵、手工制作、体育运动、红色研学、开展劳动教育等。老师为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要丰富多样,而且轻松有趣,不仅局限于学科作业。“双减”政策是对原有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师面对新的要求,要有新的想法。因此,要着力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控“量”提“质”,鼓励教师探索多维作业模式,同时着力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二、家校有效沟通,提升共育意识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家校共育的问题有两个典型的“一边倒”现象。一类的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部分家长或是工作繁忙,或是认为自己不懂教育、懒得管,以此为理由,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学校,自己成了“甩手掌柜”。另一类是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很多教育内容还需要家长课后完善。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有效沟通,提升共育意识就尤为重要了。
共育意识的提升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信任,讲究沟通方法。多数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话题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涉及较少。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片面性、形式化的沟通。家校间要建立深层联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沟通,,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同时,家校双方可以以学习为逻辑起点,形成家校学习共同体。例如开展活动,共同学习“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五项管理等,有利于家校有效沟通,形成共育意识。
三、确定合作关系,家校分工明确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界限逐渐模糊不清。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秉承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高效合作。
在法律层面,家校共育已经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做到了有法可依,使家校双方都能明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中,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教育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除了教好学生的文化课程之外,更要注重德育工作,做好学生思想道德、爱国主义培养,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积极主动组织开展家长学校系列活动,如开展家长课堂、入户家访等,逐步实现家校共育。
四、丰富内容形式,实现深度合作
家校共育意味着家校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又要请家长配合学校的管理。学校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信任与理解,真正实现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家校互动。学校应丰富家校共育的形式,使家校实现深度合作。例如学校组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使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化。家长学校的活动尽量多样化,如专家讲座、案例讨论、亲子阅读、家长进课堂等,收集家长在平时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与教师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家长会、家长进校观摩等活动,也可以拉近家校联系桥梁。微信、电话家访与入户家访相结合,有利于家校及时沟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双减”背景之下,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家校共育,这都是家长与教师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家长与学校要发挥各自的长处,对学生负责,家校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实现教育共赢。愿家校共育助力学生的成长,共同谱写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胡芳.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趣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1(2):23-26.
[2]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1):49-52.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有科学出版社,1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