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校融合是促进家庭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具体可以:加大宣传,转变家长劳动教育观念;手把手教授,指导家长劳动教育技巧;任务驱动,体现家庭劳动幸福价值;细化任务,体验家庭劳动清晰过程;亲子参与,体味家庭劳动协同乐趣。
【关键词】家校融合;家庭教育;劳动教育
在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接班人的使命,因此在劳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家庭是学生劳动观念形成,劳动技能习得的重要训练场,在劳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家校融合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与途径,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大宣传,转变家长劳动教育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但观念也受成长环境所影响。按时间推算,现在我们学生的家长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过程中物质相对富裕,家庭生活压力更小,受到长辈的关注更加多,所以可以说是开始脱离劳动实践,在学业知识上不断追求的一代人。现在,这一代独生子女人成长为父母后,对劳动的重视先天就不够,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念。针对这一特殊现象,学校要做的是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实际操作用,可以利用家长学校的案例教学,让家长通过观看案例展示、家长就其中的问题分组讨论、老师分析总结、组织家长反思、引导家长践行、布置课后改进任务、展示教育成果的流程,来帮助家长更新观念。
二、手把手教授,指导家长劳动教育技巧
观念更新,还需要有明确的教育方法指引。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家长学校、家委会等平台,给家长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建议,例如在很多家长在问卷调查中讲到:“现在的孩子只在学校劳动,在家根本叫不动”“孩子在家里日常生活中,不主动也不愿进行家务劳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给了家长明确的方法指引,例如: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家务劳动做好分工,与孩子一起召开家庭会议,制定家务活的分工清单,给孩子选择自己的任务的机会;例如分配家务劳动时,把一个大任务具体化成若干小任务,并且给予明确的指引;面对孩子劳动初期并不完美的成果,要给予鼓励,并且明确表扬做得好的地方;在劳动中可以适当示弱,给孩子做勇士向前冲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小技巧的传递教授,家长们普遍表示孩子参与劳动更有动力,更乐意了。
三、任务驱动,体现家庭劳动幸福价值
随着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各校也出现了带有自己特色的劳动清单。劳动清单对于提高学生劳动参与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部分劳动清单中劳动任务的设置不合理,难以实现,反而对家长造成困扰,例如某地区的家庭劳动清单颁布后,网友在评论区哀声一片,说“我想问下支持的朋友们,你们想过套房怎样养禽吗?”“希望这些技能在学校学会,不然苦的还是家长。家里住人都不够地方了,怎样种地?”所以学校在给孩子布置劳动实践作业时,要切合实际,并且能够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例如在五一劳动节,我校让学生在一系列劳动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分别是:换季衣被的清洗收纳、电风扇(空调)的清洗、电冰箱的清洗整理、组织策划家庭聚会、家人(弟妹、老人)照顾。这些活动既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偏好,又能与当时季节特征和家庭生活实际需要相适应,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去完成,会让劳动作业更有意义,让孩子在劳动中增进家庭情感交流,感受到劳动对促进家庭幸福的价值。
四、细化任务,体验家庭劳动清晰过程
家校融合的劳动教育,通常方式是由学校布置任务,学生在家里完成。或者学校列出家务劳动清单,让家长监督学生打卡完成。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让家长打卡,只能解决“有没有做”的问题。为了完成清单任务而去劳动,这样的劳动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真正的劳动教育更看重的应该是“怎样可以通过劳动,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即生活”,劳动教育其实是生活的教育,把劳动后所能得到的窗明几净的环境与心满意足的感受作为对自己生活的奖赏,让自己的生活通过劳动变成自己理想的模样,这才是劳动的真正乐趣所在。因此,劳动教育更重要在于教孩子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于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而非只是泛泛的“做了”“做过”。
为了让家庭劳动能更加深入细致,学校在布置劳动任务时,可以把任务细化,分别从劳动设计与规划、劳动工具的准备、劳动成果的预设这几方面来体现学生的劳动准备,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规划地开展劳动。劳动后从学到的劳动技巧、自己的劳动创新方法和劳动反思改进这几方面让学生学会反思、总结、提升,体现劳动的智慧和创造。
五、亲子参与,体味家庭劳动协同乐趣
在一贯的观念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对象通常都是孩子,老师与家长处于督促者的位置。但通过访谈、问卷、观察等方式,我们发现其实家长也未必就是那个能熟练掌握家务劳动技能的人,所以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既是教育者,也是参与者(受教育者),所以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分享劳动的快乐,体会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会融洽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也能更好带动孩子投入劳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设计劳动任务时,要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例如要求家长在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时,应起到示范作用;当孩子无法克服困难时,要对孩子进行指导;当孩子要退缩时,要予以鼓励;当孩子完成任务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或者向父母展示自己劳动成果时,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这些劳动过程,除了常规性的通过拍照到班群展示外,还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与孩子一起制作介绍劳动智慧的视频,在家长学校课堂中介绍自己家的劳动教育经验,这些都能很好地提高家长的参与感,起到“小手拉大手”的作用。
总之,对于劳动教育,具体要如何有效落实,需要家长更多的投入,更需要作为教育专业机构的学校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家校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jtzx125)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