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重构历史文本,培养关键能力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课例,在重构历史文本、互证历史材料、厘清核心概念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四个方面,力求做到渗透史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建塑正确价值观与历史观,在历史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要求。

【关键词】历史文本;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春秋时期

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是什么?黄牧航教授将之分为知识获取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述能力四个方面。另有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普遍、持久的能力,不随知识和时代变迁而消失。”就是说,关键能力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中考备考中都必须处处有之、时时为之的着力点,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技能。

一、重构历史文本,培养关键能力

人教版教材《动荡的春秋时期》是七年级上册的第6课,讲述春秋时期社会的巨大变迁,共有三个子目:《经济发展》《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历史,对生产力的概念很陌生。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知识重构:用课本中已有的“勾践剑与夫差矛”插图和“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的文本作为导入素材,直接呈现春秋时期最重要的社会特征——动荡与战乱;之后从结果倒推原因:诸侯是周天子分封的,现在诸侯混战,天子为何坐视不管?接着思考:诸侯争霸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内容重构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符合学情,以学生最早看到最易理解的社会动荡现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透过表面的历史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面貌。

二、互证历史材料,提升学科素养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史料实证”位列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之一。由此,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是教师之基础任务。

课本对王室衰微的描述是“周王已不能控制诸侯。诸侯不听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定期纳贡”,这一段话清晰地向学生解释了王室衰微的原因与表现。但它是一个结论性描述,即史论,课本根本没有给出证据,也不提论证过程。因此,笔者在课堂上增加三则材料和一个问题,以呈现史论结合:

材料一:据《春秋》统计,鲁国历代国君在二百四十多载间,朝见周王仅三次,朝于晋国国君却多达二十次。

材料二: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簋(图1、图2),证实了郑国公僭用了周王室才能享用的礼制。

问题:通过材料和教材的描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该如何证明?

《春秋》、《左传》与教材中《史记》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印证了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并强的局面,学生也能通过文字材料与文物(实物史料)互证,清晰感受到历史学科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认识到得出历史结论就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过程不能想当然。

三、厘清核心概念,看透历史本质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基本的史学概念厘清,让学生在已有的思维认识内,去理解新的理论,并运用到课堂学习中。

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教师应要简单解释:生产力就是生产生活物资的能力,生产关系就是土地归谁所有与粮食由谁来分配。本周主要用石器与青铜器劳动,生产效率较低;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用牛耕田,提高了耕地效率。奴隶在井田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效率低;农民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劳动,成果归自己所有,所以效率高。

通过教师的解释,学生认识到春秋时期生产力急速提升的根本原因是铁器与牛耕的应用,生产关系也随之改变。诸侯生产的粮食更多,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视王命如无物。诸侯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相互征伐。本课三个子目之间的联系,在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链,更便于学生理解。

四、客观看待战争,培养正确民族观

孟子有一个经典的评论:春秋无义战。即是说春秋战争都是诸侯争霸,没有正义之战。但教材说“春秋时,中原民族在与边疆少数民族长期斗争交往,呈现出大面积的民族交融”,肯定了春秋战争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促进作用。那么,在七年级学生朴素的是非观来看,这是否自相矛盾?教师可设讨论环节:

材料四:诸侯同室操戈,强弱相凌,姻亲倾轧,兄弟阋墙,透过史官温文尔雅的“春秋笔法”,便不难发现当年血流飘杵、白骨暴野的血腥事实。

讨论:根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的战争带来了什么危害与作用。

热爱和平是我们一贯的立场。春秋霸主侵略弱国小国带来了战争灾难,这是要反对的,但也要承认其在加速中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分为二,客观评价春秋战争之利弊,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与危害性,培养其热爱和平反对强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国家民族观,避免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这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总而言之,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依照课标、依靠课本,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情况下,多方面挖掘教材内外的史料,多层次设计问题链,形成紧凑有效的思维型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考试成绩的提升。

注释:

[1]黄牧航,张庆海.《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测评模型》[J].《历史教学》,2019(13).

[2]李旭皖.《浅析中学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构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11).

[3]齐世荣.《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9):32.

[4]齐世荣.《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2).

[5]齐世荣.《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0).

[6]杨伯峻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5:32.

[7]齐世荣.《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1).

[8]陈剩勇.《诸侯争霸战争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J].《浙江学刊》,1986(11).

参考文献:

[1]赵剑峰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2]叶小兵等.义务教育教师用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张兆金.如何讲“活”农业史.中学历史教学,2020(5).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