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蓬勃发展,信息传递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家校沟通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微信作为沟通的载体,成为家校共育的最有效手段。
【关键词】微信;家校沟通;班级微信群;家校互动
家长是最贴近学生的老师,因此家长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重要场所,家长和老师都有同一个教育目标,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生活社交工具。微信成为了现下最流行的交流工具,具有传递信息即时性,内容手段更为丰富多样的优点。微信群为老师与家长之间构筑了一架现代化、信息化的沟通桥梁。
一、建立微信沟通桥梁,利用微信优势
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老师们陆续开通了班级微信群,方便家校沟通。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刚开始总是特别艰难。如果笔者加45名家长为好友,效率太慢,于是,笔者把微信群的二维码打印出来,派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回去协助家长通过扫二维码进入到家长群。
微信群能够及时发布消息,并得到及时反馈。老师能够通过微信群发布各种通知,也能确保家长及时接收到信息。比如,临时发布台风停课通知,在还没开通微信群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回到学校发校讯通,但是校讯通以信息的形式发布,不能确定家长是否及时看到信息,所以往往需要老师逐一拨打电话进行再次确认。这样的发布通知耗时太长,效率太低。但是自从有了微信群,老师可以通过微信群转发通知,并且让家长阅读后接龙,这样老师能够迅速统计哪些家长漏看信息,并且及时拨打电话通知家长。
二、微信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一)微信群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在学校布置了作业,学生回到家里做作业,但是总有一些学生对于作业有疑问,比如题目印刷不清晰,对题目不理解等等。在没有微信群的时候,学生只能打电话问老师,但是电话沟通往往指向性不明确,使得沟通不通畅,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自从有了微信群,对于作业有什么疑问,家长无法解决的,拍张照片发到班群里询问老师,老师能够及时解答。就这样,学生对学习有疑惑,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升了。微信除了打破了地域位置的局限性,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在学校生活,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下降,交际问题等原因导致情绪亮红灯。而学生可能因为胆小、敏感、自卑而不敢愿意把自己的烦恼直接告诉老师。
我们班的新插班生小琴,因为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因此很难融入到班集体,交不到朋友的她内心十分难过。经过家长的鼓励,她发了微信语音给我,跟笔者说了自己的烦恼。第二天,在班会课上,组织了一场知识竞赛,让小琴加入到小组里。通过一次活动,小琴与同学们的沟通也多了,人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二)微信群拉近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老师和学生家长通过微信,可以交流孩子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了问题,老师也能及时给出教育建议。笔者还经常在微信群反馈孩子的;还可以通过朋友圈的心情和转发信息,传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在班级上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小王,母亲因为常年加班,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小王的学习习惯很差,经常不做作业,与同学发生矛盾。为了教育好小王,笔者与小王母亲联系,小王母亲却反映,孩子越来越大,完全不听她的话,实在无计可施。于是笔者让小王母亲每天发小王的作业到微信上,笔者及时表扬小王,小王看到了老师与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学习越来越积极,人也越来越开朗。
(三)微信群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在校学习的时间长达7小时,家长也希望能够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在以往,家长只能通过一学期一度的家长会上或者电话约谈老师了解孩子的近况表现。由于反馈的不及时,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不让家长与学生学习生活脱轨,笔者时常拍下学生学习生活的瞬间,发到群里,让家长也能微信上也能看到孩子的状态。对于一些常年在外的家长,“微信群”也算是亲子间沟通的一个纽带了。
班上一位孩子小平,父母分居,母亲在外地工作,但是她还很关心自己的孩子,总因为自己不能在身边照顾孩子而内心感到愧疚。小平因为缺乏母亲的关爱,学习也提不起劲,成绩下滑很严重,笔者与其妈妈联系,妈妈跟我说了她的苦衷,笔者为了帮助这对母女,笔者答应了小平妈妈定期跟她沟通小孩的情况,一有活动,笔者都会单独把孩子活动时候的照片发送给小平妈妈看,缓解小平妈妈思女之心。
合理地使用微信,缩短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凝聚了家校教育的力量,分享家校教育的智慧,让家校沟通更加顺畅、便捷,促进了家校共育,让教育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史卫峰.微信公众平台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4).
[2]邹彩霞.网络,架起家园沟通新桥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9).
[3]胡雪梅.提升教师家园沟通的有效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