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积极心境,激扬生命活力,助力学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学校可以通过凝练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涵养学生阳光自信的积极品质,开发多元优质适性的课程体系, 拓宽学生的生命空间,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阳光课堂,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组织立体多维的德育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构建多方共育联动机制,通过心与心的全方位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建设积极心境。
[关键词]心境;积极;生命
一、学生积极心境建设的意义
幸福是治疗一切疾病的良药。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幸福。但其实有很多人经常感受不到幸福。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对待同一件事和面临相同的境遇时,善于建设心境和美化自己心境的人就能经常感受到幸福,而破坏自己心境和丑化自己心境的人就会经常感到烦恼痛苦,迷茫无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感受不到幸福的滋味。那么什么是心境?学校如何引导学生建设一种积极的心境使其更多体念到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幸福呢?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一种影响人的所有体验性质的情绪倾向,即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心境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健康的心境对人产生正面的影响,使人目标远大,积极乐观,身心愉悦,抗挫耐压能力增强,对人生充满期待;消极的心境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人自卑自弃,消极退让,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甚至对人生失去希望。
一种心境一旦形成,它将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心境所起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作为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引导学生建设积极心境的责任,切实履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使命。多年以来派潭中学秉承“三勤”办学思想,弘扬“三行”派中精神,遵循“勤行教育,幸福人生”的办学思路,提炼和推行遵循生命教育规律的积极心理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落地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积极的体验活动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帮助学生从积极的角度观察自我、他人和学校,提高对积极因素的领悟能力,坚定人生信仰,获得生命自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用自己的意志战胜困难。到现在为止,积极心境建设工作的推行不仅成全了一批一批的派中学子,也成全了许多派中的教师,更成就了派潭中学辉煌的历史。在积极心境建设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措并举,合力共进,久久为功。在积极心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系列做法,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干预和引导并取得了教好的成效。
二、学生积极心境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凝练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凝练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涵养学生阳光自信的积极品质,这是积极心境建设的力量之源。
自信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基本的持久的力量,要改变一个学生,关键是帮助他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进而源源不断地产生抗挫耐压的强大动力。学校围绕“勤行”核心文化,设计系列主流文化,用主流文化对学生进行正向积极的价值引领,强化其正念,消除其私心杂念,让学生专注当下的状态,以生命的、自然的、积极的姿态生活学习。例如:设计催人奋进的校史文化,引领学生在回望校史轨迹中焕发自信;设计陶冶学生性情的环境文化,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石头、每一颗树木赋予特殊的意义,让校园成为美丽的家园、心灵的港湾;设计涵养学生才气的书香文化,让校园每一个角落充满书卷气、文化味;设计激发学生梦想的仪式文化,让仪式本身真正成为教育的过程,赋予教育的意义,通过隆重庄严的仪式,让过程震撼人心,让记忆刻骨铭心,让孩子拥有梦想,让教育充满理想;设计浸润孝道的感恩文化,让学生在感知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恩,在感恩中报恩,做一个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常怀感恩之心的人。通过积极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让责任的意识铭记于心,幸福的暖流潺潺而过,美好的心境油然而生。
(二)开发多元优质适性的课程体系
开发多元优质适性的课程体系, 拓宽学生的生命空间,这是建设积极心境的成功之基。
课程是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承载教育功能的坚稳基石。教育理想只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它必须落地于校本化的课程这块土壤才能萌芽、开花、结果。开发多样化、生本化、生活化的课程体系是建设积极心境的成功之基。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要用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如何让学生变得更聪明,在哪一方面更聪明。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他(她)可能成为的人”的理念,设计多样化、生本化、生活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激发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潜能,成就他们生命的精彩。现在学校按照“三求”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求实;地方课程生活化贴近,求宽;校本课程多样化开发,求适。学校通过校本化、特色化的课程拓宽学生生命成长的空间,培育学生的特长,通过特长培育学生的自信,通过自信激发学生的自强,从而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习。
(三)构建充满人性光芒的生命活力课堂
构建充满人性光芒的生命活力课堂,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这是建设积极心境的成功之本。
课堂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师生交流最集中的地方,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它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命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感受、态度、生命价值。所以,打造生命活力课堂至关重要。为了打造生命活力课堂,学校推行“三段参与、四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行动,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和追求学生会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打造幸福课堂为价值追求。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传道、授业、解惑”延伸到“激疑、导学、启思”上来,从告诉式教学转化到启发式教学上来,从截流式教学转化到源流式教学上来,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习方向、指导学习方法、疏导学习情绪、打通学习心结,教师由“课堂控制者”向“课堂引领者”转变,做生命的牧者。
生命活力课堂也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生态,实现教学环境由“静态平衡”向“动态和谐”转变。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建设是学生享受学习过程,过上有道德意义课堂生活的根本,也是形成积极心境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自由成长。幸福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更好学习的情感体验,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们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幸福的体验和感受不是靠教师的讲和教能够产生的,它根植于具体的情景活动中,发韧于学生的身体力行。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高度信任和充分的自由。学生一旦有学习上的自由空间,便会激发巨大的学习热情,发挥无限的学习潜能,取得学习的巨大成功,体验愉悦的学习情感,产生更大的学习需求。
生命活力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是感动的课堂,是以思想点燃思想、以激情焕发激情、以生命感动生命的地方。在课堂上学生除了收获知识,还建立了深厚的生生情谊、师生情谊,收获了自信,收获了快乐,锻炼了胆量,培养了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提高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融合这些品质和能力而成的积极心境将伴随学生终生。
(四)组织立体多维的德育体验活动
组织立体多维的德育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这是建设积极心境的成功之道。
生命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教育关注生命就是要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彰显生命的独特性,唤醒生命的社会性,激扬生命的无限性。其实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珍爱生命不仅要延长自然生命的长度,还要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更要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作为承担生命教育使命的学校要善于设计系列主题活动,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提供体现生命价值的机会,让有限的空间释放无限的精彩,以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同学们要有更高的人生志向和精神追求,努力使自己的自然生命换发出人性的光芒,提升生命的价值,绽放生命的精彩,展现生命之美,生华生命之光。
学校设计系列体验活动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进行:课堂教学渠道,校园活动展示渠道,社区活动渠道。课堂教学渠道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侧重主体性,让课堂充盈人性的灵光,焕发生命的活力。校园活动展示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侧重体验性,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乐园。主要由校本课程展示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三大板块构成。社区活动渠道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侧重实践性,构建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社区活动渠道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专题研究性学习两大系列。这些活动主要在假期让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军营等,投身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寻觅增城本土的名人轶事和道德典范,关注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不断丰富社会阅历,增长实践才干,形成对人生、对社会的真知灼见,实现对校园生活的升华与超越。
多彩的德育体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优质群体中培养高尚人格,在人际交往中释放生命的活力,在群体活动中谱写生命的乐章。
(五)构建多方共育联动机制
构建多方共育联动机制,实现心与心的全方位沟通,这是建设积极心境的成功之路。
学校健全家委会组织,办好家长学校,开发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推进协同育人,助力学校发展。为此学校通过开展教师“三进”活动和家长“四进”活动,打通家校沟通的最后一公里。教师“三进”活动是指教师主动走进社区居委,走进家庭,走进学生,传播政策,传授方法,传递信心,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赤诚之心和温暖,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成功搭建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暖心桥”。不仅打开了一扇扇家门,更打开了一扇扇心窗。同时通过开展家长“四进”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进饭堂、进宿舍,积极争取家长参与到学校,倾听家长的意见,消解家校矛盾,增进家校共识,形成家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