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最佳时期,教育工作者应在小学时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人生态度、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并探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学生;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的21世纪心理学领域的一次革新,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特质、积极组织系统。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教师需要从儿童的认知形式、情绪情感、意志、习惯、心态、学习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积极心理进行培养。其次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综合性,需要与教学日常等联系在一起。最后,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教师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应该有针对性培养方案,落实因材施教。
一、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处在品质塑造的最佳阶段
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各种观念、习惯往往会对终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教师如果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作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对成长起到持续性激励的作用。
(二)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加上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成长阶段的压力,不少小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如不少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表示出悲观、焦虑的情绪,面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容易出现孤僻、不合群等现象。教师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其讲积极心理与习惯应用到生活与学习当中,更好地指导学习和生活实践,能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最大化程度避免因不良情绪、心态等产生的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一)建立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小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结合当前教育实践看,不少小学并没有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多地是通过班会课程、不定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或在思想品德等课程中进行渗入。这种零碎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保障教育成效的落实。因此,小学可以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建立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设立专业心理健康基地,如心理咨询室等。校本课程要趣味化、针对化,例如低年级小学生以启发为教育目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革命先辈奋战的视频,先辈在艰苦环境中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斗争心态,由此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实践为主,开展社会化的抗压教育,如可以带领学生去农田中开展劳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抗压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品质。另外,通过心理健康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验,排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个别情况较为严重的学生,需要联系家长开展一对一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校合作拓展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影响其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便是家庭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指引着儿童成长,因此,要想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教育成效,必须推行家校合作。首先,可以以班主任为核心,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情绪、性格,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制定针对教育方案,落实因材施教。其次,家长的性格、心态、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如家长情绪消极,容易责骂孩子,孩子很容易养成自卑、怯懦等消极心理。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致,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引导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如可以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抖音号,拍摄短视频,让家长关注,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了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落实到生活教育中。最后,可以定期开展家校活动,如邀请心理专家来校为家长进行讲座,或开展一些以积极心理教育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如体育活动,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配合,才能突破一系列屏障,获得胜利。在这类型的亲子活动中,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家长的距离,也让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心态。
(三)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可以开展团队及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在积极的组织系统中形成积极心理特质,所以小学生经常参加团队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产生快乐的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积极心理的组织与形成。另一方面,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在一起,如开展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与体验,以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品质与健康心理的养成,将关乎着终生的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创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设心理咨询室等教育基地。联系家长合力开展家校合作,以丰富趣味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习惯,促使其形成一定的抗压能力、积极的习惯态度,为其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林慧珊.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德育途径[J].小学教学研究,2022(2):21-22.
[2]赵茜,何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5):71-74.
[3]王跞.推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学校行动思考[J].新教师,202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