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在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满足之后,一些隐藏的心理问题便显示出来,许多过去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命的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疗和控制,而心理状况出现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明显。小学五年级十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面对同伴的竞争、老师的要求、父母的期许、社会的关注,精神上的紧张随之增强,他们也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心理问题,并且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作为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借此文谈谈如何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教材;渗透;积极心理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萌动期,是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家庭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为此他们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站稳脚跟,才能让家庭更幸福,国家的未来才有更大发展。那么我们身为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的心理?希望孩子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在心理上也能得到积极的引导。为此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在教学中渗透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
小学五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进毛泽东”。
一、教师一言一行渗透,传递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何为师?首先即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影响他们学习文化的效果,更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不仅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还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我要指导孩子前,我都认真准备,规范自己的语言,提高课堂的效果。
比如“走进毛泽东”中的《七律·长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和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在教学时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唤醒感知,给孩子以教育。〖师设置白:“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这是多么让人钦佩的胸襟和勇气呀!”〗课堂中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再现岷山终年积雪,红军脚穿草鞋、冒着刺骨的寒风的情景,加深孩子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师设置白:“长征难,不用想而也已经知道!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体会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情感思维被激活,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启迪。延伸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遇到不同的难,但是我们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小学老师和家长都普遍认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好了,对知识的掌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做要求。其实语文则文学,那小学语文自然也是文学,而所谓文学则人学。语文学科虽然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量化的指标,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抱有美好的愿景,真诚地面对心灵,能实时感受到美、爱、快乐和幸福,从而去创造它。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情感、情操、感悟等丰富的内容。所以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就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
二、教学过程渗透,培养学生阳光心理
在语文教学中学会赏识学生,目的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个世界总会有阴暗面,一缕阳光从天上照下来的时候,总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你的眼睛能盯在有阳光的地方,那我们看到的就是光明。目光落在何处,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上语文课时,对孩子回答问题时,虽然答案不完全正确,但我会从态度、语言、思维角度等方面予以肯定,让孩子能积极大胆地发言。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在课堂上思维活络了,注意力集中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孩子也变得更有自信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持续开展的过程。
如:“月是故乡明”中的《梅花魂》,从聊梅花诗、识梅“形”开始,让孩子结合自己的认知谈对梅花的印象。可以多角度、多层面来表扬孩子:祖父特别喜欢梅花,我也爱梅花(你读懂了祖父);梅花不怕冷,越冷开得越美(你是个细心的孩子);梅花的花是小小朵的,但是很密集(你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梅花只有淡淡的幽芳(你的味觉很厉害)……
每一次的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赞许,孩子们受到鼓舞,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这样的赏识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也做到了暗示:我是最优秀的,我的回答是最标准的,老师又表扬我了……这样的积极心态使人产生向上的力量,使人喜悦并生气勃勃。
三、在平常学习中,灌输爱与被爱的感觉
只有自己有追求快乐的心,才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只有自己主动积极去实践快乐的原则,才能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认可,最终达到双赢。《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文,我觉得就是爱与被爱最好的阐释。课文讲述的是一场地震把一位父亲的儿子压在了学校的废墟下,面对一片狼藉的残墙破瓦,父亲认为他的儿子已经死了,悲痛不已。他绝望过,也无助过,但当他想起儿子对他说的话,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他终于找到了他的儿子。在灾难来临时,儿子坚信父亲必定会来救他;父亲看到惨状时,失望悲痛过,冷静后也相信儿子会遵守彼此的约定。父子之间彼此的爱与被爱无需说透,但孩子的感受却是深深的。
教学后要布置学习任务,我有时要求孩子自己在课后组成小组开展学习。目的是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在小组的探究学习中,传递爱,接收被爱的信息。例如:每一次小组活动,涉及的内容较多,有资料收集、PPT制作、汇报……这些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那么小组成员中的分工自然就是一大难题。这时,小组成员要通力合作、取长避短,各自发挥特长,而不要相互推诿、互相埋怨。要把这份团结友爱展现出来,并在语言上使用礼貌用语,感受互敬互爱的心。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学习学好,把任务完成好。
语文教学常规是听说读写,完成教学任务后,我会在课后让孩子适当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当然这些积累的素材也是经过我精挑细选的。
总之,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上的潜在资源,在灌输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引导、感悟、讨论等方式渗透积极心理的品质培养。希望通过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成为积极、向上、阳光的生活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