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实践中,除了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以外,家庭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我校以“不娇纵,不惩罚”的“积极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家长成长平台——家长学校,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办好父母课堂、落实多项举措”构建家校合育课程体系,引导家长运用“积极教育”理念培育孩子,提高家校合育成效。
【关键词】开发课程资源;办好父母课堂;落实多项举措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可见,在教育实践中,除了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以外,家庭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小学校应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着力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我校以“不娇纵,不惩罚”的“积极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家长成长平台——家长学校,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办好父母课堂、落实多项举措”构建家校合育课程体系,引导家长运用“积极教育”理念培育孩子,提高家校合育成效。
一、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家校合育课程体系
家长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自创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以来,我校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家校合育的课程进行创新性编排,力求做到家校合育的一致性。通过各位有经验老师的思维碰撞、激烈讨论,探索出一套家校合育课程体系,包括教师课程与家长课程两大部分。
(一)教师培训课程
办好家长学校,师资是关键。要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必须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1.学习国家政策、法规,把握家庭教育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明确将“家庭教育”上升为“国事”,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还要重视家长自身的素质提升。为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学校通过专题讲座《解读新法规,角色新定位》向教师们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老师们纷纷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为家长学校课程开设和培训方向提供了指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作为家长学校授课老师,应深入研读《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了解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原则与核心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2.举行班主任工作坊,体验积极教育理念
为进一步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学校组织开展“积极教育”班主任工作坊。在活动中,“积极教育”导师先向大家介绍“积极教育”的由来,并以自身的事例列举了该体系的积极影响,分析为什么要传授(学习)“不惩罚、不娇纵”的养育之道。接下来,向班主任解读“积极教育”的八大理念,通过“启发与命令”“表扬与鼓励”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体验、反思、感悟、成长!
(二)家长培训课程
家长培训的主阵地是家长学校。我们通过父母课堂开展家庭教育专项培训,包括常规课程:共读《父母课堂》,特色课程:体验“积极教育”,拓展课程:践行“亲子实践”。
1.常规课程:共读《父母课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影响。为此,学校组织开展各年级《父母课堂》案例教学活动,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如:课例《和孩子好好说话》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遇到问题要保持冷静,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课例《孩子爱插话,家长巧应对》引导家长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倾听,让孩子体验插话的坏处,引导其换位思考;课例《你不懂》引导家长懂得大人越是强势,孩子越软弱,所以父母应弯下腰用心倾听,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每一节课例,执教的老师都准备充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家长们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特色课程:体验“积极教育”
针对家庭现实中存在的家教难题,以“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教子有方”的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养育方式,促进每个家庭的健康和谐,学校组织开展“积极教育”专题讲座、家长微课和家长工作坊。在工作坊活动中,通过“挑战与期待”,让家长们明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格和技能。但是孩子出生时并没有带一套养育说明,有效的养育技能是学来的,这就需要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养育方法,而“积极教育”就是“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的教育体系。最后,让家长在“启发与命令”“惩罚的后果”“表扬与鼓励”“鼓励的三种语言”“行大于言”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将“积极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向家庭传播。
3.拓展课程:乐享“亲子实践”
作为“家长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亲子实践活动,以活动带动家校联动,让亲子关系更和谐。如亲子志愿服务:在每天上、放学期间,由家长和孩子组成亲子志愿服务队协助值日老师在学校周边轮值站岗,充当“值日交通警察”,引导家长遵守交通规则,“护航”学生上、放学安全,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在亲子志愿护畅活动中得到了启发、成长;亲子爱心活动:包括九月慰问孤寡老人活动、三月清扫街道志愿服务、为地贫儿童捐款活动等,孩子和家长参与其中,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志愿精神,向社会传递爱的力量,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亲子劳动实践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家长和孩子来到乡村,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受劳动的辛苦,晶莹的汗珠,弯曲的脊梁,忙碌的身影,成了五月田间最美的风景!
二、办好父母课堂,明晰家校合育理念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支柱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没有家庭教育的参与和补充,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多年的实践证明,学校办好父母课堂,让家长参与教育,明晰家校合育理念,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有效地促进家校合育的发展。
(一)把握父母课堂培训目的
《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对家庭教育进行的专门立法,其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父母课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教育指导和实践,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首先,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行为来影响孩子。其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应尽可能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里心无旁骛地学习。再次,赢得孩子的信任。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尊重、信任孩子,多了解他们,将心比心,用信任赢得孩子的信任。
(二)丰富父母课堂培训内容
家长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家长,为增强父母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校要求老师从家长的需要出发,丰富父母课堂的课程内容,传播科学教子方法。
1.用好《父母课堂》,扎实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各年级充分利用《父母课堂》月刊,精心备课、上课。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家长们传授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2.灵活安排内容,解决家庭教育的焦点问题。父母课堂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家长的需要,吸引家长的目光,才能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为此,本学期我们将继续用好“积极教育”课程体系,并针对家长们关注的热点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力争每一次的培训课程都能让家长学有所获。
3.大力宣传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学校可利用公众号、父母课堂向家长们宣传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规,以让家长们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的要求和意义。
三、落实多项举措,提高家校合育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多途径、多举措加强家校合作和沟通,构建起高质量的协同育人体系,提高家校合育成效。
(一)健全组织机构,确立家校合作的宗旨
我校非常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工作重点,通过家校携手联动,让孩子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每学年秋季学期,我们成立新一届班级、年级和校级家长委员会,选出热心教育事业,积极推动家校互动的家长为家委会成员。其次,明确家校合作的宗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是家校合作的宗旨。我们依托家长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育水平,收到教育同步的效果,达到共同教育的作用。
(二)精心组织安排,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家长学校是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场所。为此,我校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选好讲师,加强培训。学校加强家长学校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优秀的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切实发挥其骨干作用。其次,精心安排,组织学习。学校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及亟需解决的问题,分年级、分层次召开班级家长会或家长座谈会,以便更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商讨、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措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形式多样,推进家校合作的新发展
在推进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家长们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家长书友会: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家长家庭教育团体性困惑,以学校教师为导师,围绕各主题持续开展互动交流;家长进课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划,以家长为导师,根据学生年段发展特点,有序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开放周:让家长参与孩子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了解孩子在不同学科的课堂表现,增进家校沟通;全员家访活动:让老师和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达成教育目标和方法的一致;“好家风”传承行动:培育好家风,进一步推进家校共育工作,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总之,学校、家庭只有共同承担起促进孩子发展的责任,统筹协调,把知与行融入到学校、家庭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家校同向而行,形成合力,才能绽放家校合育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M],2017.
[2]张文志.构建新型家校关系,促进家校协同育人[J].中国教师,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