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巧用校本红色资源 拓宽思政育人渠道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中学生党史教育,坚定红色信仰,勇担时代使命,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大思政的视域下加强中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也要积极拓展和延伸思政课外的教育空间,建设多元的思政课程体系。积极挖掘和利用学校的红色资源,不断开拓学校红色教育的渠道,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效果。

[关键词]校本红色资源;思政育人渠道;红色教育;立德树人

校本红色资源是一所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办学历程中创造的独具学校特色的红色文化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它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也包括精神文化资源,是学校思政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利用校本红色资源多渠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一、利用校本红色资源多渠道开展红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党史学习,传承红色精神是中学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中讲什么样的红色故事、如何讲好红色故事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学校要发挥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广州市协和中学(以下简称“协和中学”)是南粤百年名校,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利用校本红色资源多渠道开展红色教育,既为思政课堂提供了更为鲜活灵动的教育内容,又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的空间和时间距离,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

二、利用校本红色资源多渠道开展红色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开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利用校本红色资源融入校本课程,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又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改变思政课的“高冷范儿”,让思政课有“高度”,更有“温度”,有“意义”,更有“意思”。比如协和中学开发的红色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中的《文化传承:追寻协和红色足迹》就是以协和的红色资源为内容的,如协和的校徽、校训、校歌的内涵和由来,协和的杰出人物,如教育救国的林砺儒校长、投笔从戎的钟玉征将军、以笔为枪抗战救国的漫画家廖冰兄、驰誉文坛的人民文学家欧阳山等著名校友的感人故事等,这些内容让学生更感亲切熟悉,更能打开学生心扉,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开设校本红色文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采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由于研究性学习从内容到实践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校本红色文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能更好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校园文化的探索欲望,并且能为学生的研究实践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实践活动就近开展,省时省钱又安全,如学校档案室和校史馆可以提供资料查询,身边的老师和学校的建筑场所都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等等,让学生便于调查、乐于研究。比如协和中学在基础年级开设的《寻觅协和红色足迹,传承协和红色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对协和中学校徽、校训、校址、校园古建筑、园林的名称等标志物的探查寻踪、对协和杰出校友的调查访问,引导学生在研学实践中感悟协和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把爱校与爱党爱国结合起来,使红色教育入心走实。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

红色教育的内容具有严肃性、理论性强的特点,要想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要精选贴近学生的教育内容,以更好打开教育通道。在校园里常见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主要有学习竞赛类、交流分享类以及社会实践类等。比如协和中学组织学生小记者对杰出校友或校友家属进行慰问访谈,近距离感受协和人热爱教育、协力同心的精神力量;分批次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透过学校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去感悟我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开展“协和家书”活动,让学生与知名校友通过书信实现情感交流和精神传承等等。依托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融入学生举目所见、触手可及的校本红色文化资源,会让红色教育更亲近、更有趣,学生参与度更高。

(四)创设红色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

红色教育是培根铸魂的信仰教育,是一个不断浸润心灵、积蓄精神力量的内化过程,因此,环境的熏陶浸染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育人”,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渠道,也是实现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学校发展的红色历史事件、红色人物故事、红色遗址场馆等方面的红色资源,利用校园橱窗、墙壁、长廊、室内场馆等物质载体进行多场景展现,能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更真切地感受到红色精神力量,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比如协和中学将具有校本特色的红色资源与党史教育融合起来,打造红色文化墙、红色图书馆、红色文化站、红色校史馆等教育场所,让广大师生在校园行走间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时空交错中缅怀杰出校友和革命先烈,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奋进力量。

(五)组建红色文化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参与、分享与反思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浓厚的“红潮”学习氛围。在红色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发动学生的力量,一起开发和宣传学校红色文化,能使社团活动内容更精彩,活动形式更多样。比如协和中学根据学校的红色文化建设需要,组建“红色志愿者”“红色小记者”“红色讲解员”“红色小读者”等学生社团,并针对他们的活动内容进行专题培训,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红色教育“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三、利用校本红色资源多渠道开展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一)内容更贴近学生,提高了红色教育的亲和力

教育越贴近生活,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巧用富有特色的校本红色资源开展课外教育实践活动,使红色教育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从而推动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践行。

(二)形式更丰富多样,增强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

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必然要求多样化的育人模式。校本红色资源的融入使课外教育实践丰富了内容、拓展了空间、创新了形式,有效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红色教育走“新”更走心。

(三)场景更立体全面,增强了红色教育的渗透力

创设良好的学习场景,实现知识性教学向场景教学的转换,能更好带领学生透过教学场景观察和认识世界。利用校本红色资源开展课外教育实践,可以从新生入学的校史教育到毕业典礼的使命传承、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动态活动到静态环境,实现学习场景全过程、全领域、全主体覆盖,真正做到育人细无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本文系广州市市级立项课题《协和中学红色资源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再生.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75-76.

[2]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3]李鹏宇,孙巍.桂北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164-165.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