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未来学校”视角下体验式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2020年发布的《“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指出,“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作为数脑和创新引力中心,具有新场景、新课程、新学习、新技术、新流程“五新”属性,培养符合数智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培养出心理健康、具有强烈国家认同感、理解尊重国际情况、有人文情怀和理想担当的学生学习者。在此指引下,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以《基于未来学校体验式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为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通过构建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先进的技术装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体验式校园。

[关键词]未来学校;体验式课程;校本化研究

一、如何定义“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不是一个固定概念,它是我们在现有的技术、资源支持下,对学校发展的一种展望和设计,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导向。它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

我校打造的“未来学校”,是以“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核心理念为引领,基于灵巧学习和智慧运行的体制机制,以数智时代学习者发展为中心,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构建高维学习空间,建立“人工智能—教师—学习者”三维结构的智慧系统,以全面性、融合性、多样性、穿透性的课程为载体,建设科学、全面、可信的教育测量和评价体系,构筑集成智慧因变的学习场景,并基于开放融合的生态架构,打破边界,建立具有广泛连接和互动等特点的基础教育未来学校形态变革的内核平台。

我校以多元智能开发的体验式教育为核心教育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力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适合未来人才发展的课程,培养学生乐学思善、勇于创造、阳光自信、志达天下、榜样风范、中国灵魂六大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体验式课程的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对“未来学校”的定位,我校构建开放、交互、共享、协作的“未来学校”体验式课程体系,开展多元创新的体验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力求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交给学生。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式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需要通过实践与反思的结合才能获得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学习者从中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以“课程”为支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体验式的课程体系、课程机制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校通过课程变革,撬动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变革、评价变革、管理与服务等全方位的变革,加快未来学校建设。

三、实现“体验式课程校本化”的保障

体验式课程实施需要构建开放、交互、共享、协作的教与学的环境,需要在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组织管理等方面呈现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生态圈”。因此,在推动学校朝未来学校变革时,首先要思考哪些“变”、哪些“不变”。我们明确,教育的本质规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坚定的“不变”,抓住不变的核心再去推动空间、课程、课堂、组织形态的变革,为实施体验式课程提供系统的保障。

(一)高端的学校定位

狮山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的全日制寄宿实验类学校。学校首期投资5亿多元,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学校以“做气质教育,办卓越学校”为目标,培养“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流、国内外知名的新型现代化学府。

(二)智能化的硬件设备

未来学校要求更高品质的硬件需求,配套设施要求高标准、智能化。我校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智慧校园系统及终端设备、种类齐全的高端场馆等。小狮子电视台(智合三维虚拟演播系统)、专业录播教室(具有自动化录制、直播、点播、导播、自动跟踪和自动上传存贮等多种功能)、创客中心(包括无人机板块、机器人板块、3D打印机板块、激光雕刻板块、AR板块、开发板microbit板块等)、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听评课系统、深度课堂平板班级等。我们依托光网和物联网整合,结合AR和AI等技术,以大数据平台实现教学、学习和管理,颠覆陈旧的教学方法,实现未来学校无边界、多元化、智能化教学。

(三)灵活多样的空间设计

体验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空间设计,学生通过实践和来自实践的空间感知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学习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学习的物理空间应该更加广阔。我校有专门的智慧生物园、烹饪工作室和校外劳动基地。学校还有3000多平方米高端的开放式图书馆、钢琴训练中心、757艺术中心、高尔夫球训练场、地理园、文化艺术中心、室内恒温游泳馆、多功能健身馆等丰富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提供保障。

(四)紧密丰富的社区联动

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800多年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璜溪村与我校一溪之隔,是我校学科融合的校外实践场。语文、美术、道法、科学、音乐等课程,每周会不定时在基地开展。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历史文化古村感受别样课堂。我们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去20亩地的三水“小农街”校外劳动基地,让学生实地沉浸式参与学科融合课堂。还有与云浮山区的“手拉手”扶贫活动、少先队义工活动、瓜果义卖活动等等,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实现与外部社区的紧密融合。

四、系统构建“五育融合”体验式学习的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五育融合”是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思路,是教育现代化要求达到的一个目标。“未来学校”体验式课程的构建,也应当与“五育融合”紧密相连。

我校在“未来学校”建设的背景下,以课程与教学创新为核心引擎,注重对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设计思维等多元思维的培养,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未来学校”视角下体验式课程体系(如图1)。

(一)构建丰富完善的体验式课程内容体系

我们致力于加强课程内容与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联系,构建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借助信息化的大数据平台将学习者的需求和教育服务点对点对接,使学习便利、快捷、个性化,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个体责任感,唤醒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目前已构建了七大体验式课程,即“红色气质”五育融合课程、UOI主题教学融合课程、创客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一特色一普及”体育课程、757艺术区美育课程、璜溪村实践基地道法体验课程。

七大体验式课程在学校总课程的框架下,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形成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体验式课程的校本化。

例如:“红色气质”五育融合课程体系

我们提出“小学校、大社会”的课程理念,打破课室上课的时空限制,带领团队系统整合学校所有活动课程,构建红色理想课程、红色担当课程、红色正气课程、红色情怀课程四大体系,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体验式学习场景,提供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思想引领的多元创新活动课程。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实施,我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主编了三册不同年龄段的《红色教育读本》,开设“四礼七节”等大量的跨学科主题活动课程,多层次为润泽学生红色气质、培养良好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图2)

例如:757艺术区美育体验式课程

757艺术区以开放互动体验式的理念为特色发展方向,以项目式美育为抓手,下设版画、陶艺、书画、造型艺术四大艺术中心,有着近3000平方米超宽超长的艺术长廊,涵盖版画、年画、陶艺、青花、书画等六大主题互动空间,9间处处充满育人功能和艺术氛围的专用室场,开设互动体验式课程,包括:“棋”逢敌手、狮王争霸、薪火相传、响彻云霄、鱼跃龙门、木叶无双等体验课程。在学校旁边的璜溪古村设立了写生基地和艺术分馆,开设璜溪古村美育研学体验课程,包括乡村振兴璜溪、水上璜溪、全景璜溪、舌尖上的璜溪、穿越时空的璜溪、名人璜溪等美育体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合作、跨学科学习、情感表达、文化理解等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美育过程中彰显气质。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虚拟现实技术、5G、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实现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积极探索未来学校所倡导的“O2O”教学模式,搭建粤教云平台,融合教育生态,丰富教学方式,大力推行体验式、开放式、启发式、分享式、合作式、情景式、项目式和问题解决式等教学方式,倡导走班制、选课制、跨学科和跨学段等教学组织模式,拓宽实践体验的途径,驱动和激励学习者的兴趣,提升教学与学习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UOI主题教学融合课程为例。UOI课程结合IB课程理念,涵盖六大超学科主题,通过探究循环六步骤,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思考、合作、沟通、研究、自我管理等五大技能。在课程的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方式上有极大的转变。首先,单元探究的主题以及探究的线索的确定不仅由老师选择也有学生的参与,以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为探究的起点。其次,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探究具有体验性,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学生的知识和培养能力。接着,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依据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提供内容与活动,与学生共同成长。

以创客课程为例。创客课程以科学与数学为主学科,结合学校“智学五步法”教学模式与AR技术融合,通过全新的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形成经验。课堂上,老师利用AR给学生一个可视化的空间,将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融合到实体教学物品上,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研究、探索所学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同时,我们发现,由于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上课,学生在技术的运用和探究上,可能有时候会超越教师。因此,在这个以技术为依托的课堂上,老师是知识层面的老师,却是技术层面的学生。而学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课者”,而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协助者,甚至是“老师”。这种体验式课堂,正是我们走向未来,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依托。

(三)开展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

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的结合,我们构建了信息多维化、情景化、时空化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形成覆盖全学段的数字化测量评价体系与机制,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测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体系,强调评价维度、内容的多元化、丰富化,充分发挥测评的个性化教育功能。

以“红色气质”五育融合课程为例。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将学校教育评价改革与培养新时代红色气质少年深度对接,从“有理想、有担当、有正气、有情怀”四个方面出发,每个方面四个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五大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开设包括卓越气质之星、卓越科技之星、卓越阅读之星、卓越劳动之星、卓越体育之星、卓越孝心之星等12个评价项目,激发学生自由而充分、主动而生动、全面而个性发展,卓越成长。

以创客课程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每个任务进行及时评价,即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后台就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告知学生是否实现了这个学习目标,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再接着完成下一个。这样的方式,让评价的目标性强,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都提高了。

我们不仅有对学生知识性的评价,也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如对学生进行创客课堂的评价:

如在璜溪古村美育研学体验课程中,整个项目活动分为五个环节进行评价,根据项目各环节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

五、几点反思

1.创新体验式教学活动,教师先要有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格局,才不会把体验式的教学视为可有可无的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才能确保体验式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并能收到实效。

2.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学校要做好统一规划、明确指引,才能确保学习活动形成序列,避免教师开展体验活动心血来潮,无章可循。

3.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要围绕学科、项目开展,并形成课程体系,有条件的要编写课程读本或学习资料,使体验式课程更加科学、严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精准到位。

4.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学校要善于挖掘和整合资源,提供五育融合、跨学科教学的专家指导,为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提供助力和动力。

结  语

本校的“未来学校”视角下体验式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仍在进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正加快推动我校“未来学校”的建设。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探索中国特色的“未来学校”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数智时代教育变革新挑战,让新技术为教育变革赋能,让“未来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

本文系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未来学校体验式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

[2]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46-51.

[3]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31.

[4]唐晓勇.让技术深度融入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6).

[5]Robin Fogarty.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何小霞.“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05):61-62.

[7]岑健林.智能技术支撑学与教的变革[J].教育信息技术,2014(12).

[8]蒋家傅,张嘉敏,孔晶.我国STEM教育生态系统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美国开展STEM教育经验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2):31-3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0]陈琳.“非遗进校园”美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10.

[11]梁勇.构建核心素养的浸润式、体验式课程学习生态——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组织实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06):21-23.

[12]倪红梅.体验式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6):14-16.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6.004.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