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依托教材,以微剧场为抓手,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评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推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进行语文深度学习,发展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剧场;跨学科学习;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
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新增加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把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地位重要,但在统编教科书中并没有设置跨学科学习专题教学内容,广大一线教师在实施跨学科学习中仍处于探索阶段,急需探寻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
笔者长期处于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在教学中巧用“微剧场”促进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微剧场是学生语文实践的有力“抓手”,是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实施的有效形式,巧用这一抓手能很好地促进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实施。微剧场中的“微剧”形式生动,趣味性强,融合了绘画、音乐、综合实践、舞蹈、戏剧、影视等多学科的内容,具有情景性和实践性,是联通作者、读者、文本的桥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桥》一课为例,探索微剧场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实施。
一、“自编”微剧场,促进跨学科学习实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中“米”是食物的主要材料,,微剧场的“米”便是“微剧”。微剧场主要以微剧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善于指导,以学定教,让学习真实发生,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素材,进行自编微剧,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充分发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故事性强、想象力丰富,《桥》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微剧元素丰富,故事引人入胜。本单元属于小说单元,在写法上体现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本课的的人物典型,设计富有悬念。教师可以设置学习任务群,开展跨学科学习,立足语言实践,进行内容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微剧场对故事进行演绎,则能带来出乎意料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搜集整理,丰富素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挖,做到举一反三,进而触类旁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更宽更广。有目的地收集整理资料,引导学生实践,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桥》一课中,笔者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共产党的入党誓词,了解共产党员的责任的相关知识,从而了解我国的沧桑历程,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素养发展的四个方面之一,强调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意义,很好地落实了课标要求,达成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对第三学段的要求:“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教师还对文中短句的写法进行指导,对同类剧本进行收集借鉴,为剧本编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选课文,改编剧本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故事内容,教师要挑选适合的课文进行改编,帮助学生理解,避免“为微剧而微剧”。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学习课文的写法,感受共产党员父子的精神,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对文章进一步加工,从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可以精彩演绎的微剧,这是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鼓励创作,编制剧本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编排剧本的知识,教师在剧本的格式上进行有效指导。关键还要对重点对内容进行指导,包括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过渡到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更好地为人物形象服务。在进行《桥》课本剧的编排过程中,教师对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进行了适当补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深入,内涵更为丰富,进一步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自导”微剧场,促进跨学科学习实施
自导微剧场是微剧展演成功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好演出方案,进行有组织的排练,通过多方协调推进演出的正常开展,“自导”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帮助学生围绕展演这一项目进行项目化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文本学习过渡到生活实践,形成内驱力,促进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精心准备,完善活动方案
课堂内外的微剧场展演能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能否做好充分准备,能否有计划地开展相应的工作,做好前期的工作才能欣赏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美景。六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制定毕业联欢会活动,教师要制定整个学期的活动方案。为达成跨学科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前置,学习制定和完善活动方案,为后期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二)依托教材,科学排练剧场
排练微剧能充分体现孩子爱模仿、喜表演的特点,是一种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微剧场展演的契机,让学生走进课文研读教材,带着任务目标去学习,孩子的学习更明确,效果更明显,这一过程实则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真、善、美、假、恶、丑,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跨学科学习能力。
三、“自演”微剧场,促进跨学科学习实施
演出是微剧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编、自导微剧的成果,微剧场的成功与否与自演的效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演,能全面促进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检验。
(一)尊重主体,在表演中发展语用能力
微剧展演有别于舞台表演,并非为取悦观众而作,而是语文的阅读手段,强调表演者的主体地位,通过角色的体验,提高文本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克服重重障碍,突破自我,重点学会紧扣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等去演绎人物形象,在表演中使语用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将普通的文字转为绘声绘色的形象演绎。
(二)凭借辅助,在演绎中发展综合能力
在《桥》的微剧展演过程中,演员借助道具进行辅助演出,从故事开头的铺垫,到洪水来时的危急,到桥塌时的决择……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演员的一举一动皆全程投入,舞台仿佛就是生活中的场景。他们在演的过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为观众呈现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体现人物的精神,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在使用道具的过程中,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交流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四、“自评”微剧场,促进跨学科学习的实施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不同于平时的知识评价,它涉及过程和结果,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尊重多元评价,提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在单元统整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展评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过程性评价,助推综合能力提升
学生的能力发展要看结果,过程同样重要。在《桥》展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多元评价,重视自评、他评,让评价真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助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二)阶段性展评,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师构建支架,搭建平台,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前,教师要进行排练指导,帮助学生划分小组,制作活动计划,准备活动的道具。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措施、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指导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活动总结、活动成果展示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阶段性的评价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巧用微剧场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促进跨学科学习的开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王志杰.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难忘的小学生活”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2(25):5-8.
[3]沈静.跨学科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J].语文建设,2022(19):18-22,36
[4]罗才军.依托教材,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J].基础教育课程,2022(20):33-38.
[5]林通.以“跨学科学习”为抓手,让学生学会学习[J].江西教育,2022(34):29-31.
[6]陈雯雯.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初探[J].语文建设,2022(1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