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校合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双减”背景下, 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家校双方观念亟须转变,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家校需凝聚共育合力,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政策;协同育人;家长参与
2021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家庭教育促进法》,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改革的决心之大、行动之果断,本文聚焦顺德区S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设。
一、探讨家校共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家长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家校共育意识差
以顺德区S小学为例,外来务工子弟较多,家长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水平高的家长必然积极配合学校与老师的工作。但仍有部分家长反其道而行之,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喜欢与老师站在对立面制造家校矛盾,导致家校工作难以进行。另外,还有部分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不懂教育,并以“双减”为理由,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教师,自己充当“甩手掌柜”的角色,这些现象皆不利于家校共育建设。
(二)目前家校活动仍不够完善
家校共育制度强化了家长对家校共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家长观念的重要外部因素。但以顺德区S小学为例,虽然家校活动取得了部分成效,比如,顺德区S小学家校活动水平整体较高,家校活动种类丰富,家长委员会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实践中也在各种问题。例如,在重大的活动当中,学校有时候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缺少对家长方面的诉求,编者在与家长们谈话的过程当中,了解到很多家长其实希望学校在举行一些活动当中,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邀请有空的家长共同参与,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三)教育内卷引起家长的焦虑,难以进行家校共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每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课外辅导机构大肆贩卖宣传教育焦虑,学区房择校等愈演愈烈,现在的孩子面临课业和心理双重压力。虽说“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实,对于管理校外培训和校内作业可以得到依法依规地治理,但是如果家长的焦虑没有得到缓解,那么则将会催生更多的家庭对家庭教师的需求,以及变相地给孩子增加作业,学生的负担依旧难以减轻,长期以来只会治标不治本。
因此,学校需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共同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
1.学校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育人观。
为了让“双减”落地,生根开花。每学期初学校以家长会的契机开展了“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家庭教育”等系列专题讲座,专家在讲座上为家长们解读最新的“双减”政策,及时更新家长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育人观,为办高质量教育提供了保障。
2.学校为家庭教育立法赋能,给家长更多支持
家庭教育立法一直受到全国人大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亦从安邦强国、和谐持续发展、构建法治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全局战略上给出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方针指向,这次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凸显了家庭教
育的重要性。例如顺德区S小学结合家庭教育立法,推出“一个精品+两份承诺书”的育人模式,“一个精品”是学校每周五定期给家长推送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水平的视频故事或典型案例,“两份承诺书”则是学校分别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签订相应承诺。家长会对着承诺书逐条落实家校共育,让家长教育孩子有方向可依。“精品+承诺书”通过企业微信、钉钉等线上沟通平台,家校保持密切联系,就教育重点难点展开交流互动。
3.借力“互联网+”,搭建家校智慧校园
智慧教育技术已然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互联网+”技术使得教育环境更加开放、包容,家校合作也日益深入。以顺德区S小学为例,先后引进校讯通和升级企业微信系统,增加家长留言等功能,不断丰富家校合作形式与内容,搭建专门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及时探讨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教育问题,便捷家校沟通效率。除此之外,学校善于引导教师借力“全朗e家”和“一起教育”等平台,深度融合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为家长提供全学段、系统化精准化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
4.创新家长培训方式,发挥志愿者辐射作用
从顺德区S小学了解到,其实早在去年学校就有为家长开“百分一家庭教育灌溉工程”系列培训的准备,据说志愿者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后,他们不仅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还负责为其他家长做宣传、联系和沟通,同此,一些社会爱心企业也对这项活动进行了支持。“百分一家庭教育灌溉工程”邀请的家庭教育导师们摒弃“一言堂”的模式,分别开展了“爱的关系账户”“出了问题的时候”“亲爱的,我和你不一样”等系列课程培训,深入浅出地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作用、特点、原则、方法及家庭教育中常见的失误,掌握经营婚姻关系和其他家庭关系的方法。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教育场所,只有通过家校配合,协同教育,让越来越多人自觉成为“双减”政策的拥戴者和实践者,让孩子在快乐学习,奋力拼搏的同时,享受闲暇与亲子时光,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小洪.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7(3):7-10.
[2]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