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四有”基础上引领学生认知历史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施教近3年了。如果试问教师们在这近3年来的个中滋味,绝大部分教师会感叹:太难教了。因为新教材既贯穿整个通史,又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不仅内容多,跨度长,知识点密度大,而且课文骨多肉少厚重。另外,作为新课程唯一的指导纲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向要求非常高,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为一体,难度、深度、高度都较之前有很大提升。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上好厚重的新课程?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重大挑战。笔者摸着石头过河,尝试先确立“课魂”(教学立意),然后让历史课在有线索、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认知历史、思考历史的教学探索。在此,仅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课教学为例,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一“课魂”来组织教学实践。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冷战;教学立意

一、和平与发展之渴望,冷战兴起,两极格局形成

何谓“冷战”?为什么要“冷战”?这是教学本课必须解决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认为:“冷战是指1947—1991年,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了40多年,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洞悉“冷战”概念,可知两个问题:一是“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是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表现形式。二是美苏对抗是必然的。因为这是美苏两国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二战后两国势力的膨胀和称霸世界野心的结果。所以,冷战格局就是美苏两级格局,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级格局基础。那么,为何要以“冷战”形式对抗而非“热战”对抗呢?

首先,二战的惨痛教训唤醒,渴望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被卷入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七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数不尽的房屋被毁,土地荒芜,饿殍遍野,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这是人类历史上动用人力、物力最多,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二战的惨痛教训警醒了世人,和平与发展已刻不容缓,这是全人类的迫切愿望。正是因为这个“迫切愿望”,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又怎敢违背人类所愿。由此,以“冷战”形式对抗的两极格局形成。

其次,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即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会议达成了诸如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等多个协议,这些首脑会议尤其是雅尔塔会议规划了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控制着冷战的发展进程,从而使冷战没有发展到热战。尽管美苏争夺一度达到战争的边缘,但都没有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所以,在雅尔塔体系中,“冷战”催生了“两极”,“两极”相互展开“冷战”直到发展为美苏争霸,而美苏争霸又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二、和平与发展之受阻,冷战升级,世界并不太平

雅尔塔体系虽然控制着冷战的发展进程,但并不能抑制冷战的升级。因为雅尔塔体系是在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独占鰲头、苏联空前强大的情况下形成的,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所以,雅尔塔体系的作用是两面的。一方面,该体系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由于体系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所以,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因为战争的创伤,世界各国都遭受了战争的极大破坏,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由此,战后的重建发展是当务之急,大国竞争是必然之势。这样,体系又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雅尔塔体系建构的是美苏两级对峙格局,其突出特点是美苏两国平分天下。主要表现:即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德国一分为二,社会主义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联邦德国分别被苏美控制;朝鲜一分为二,社会主义朝鲜和资本主义韩国分别被苏美控制。美苏由对峙到争霸,由争霸而冲突迭起。尽管没有引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由于该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造成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正是因为雅尔塔体系所体现的强权、霸权和不公正、不公平等问题,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所以,二战后,和平与发展道路仍是非常艰难。随着冷战的兴起、升级和加剧,冷战高潮迭起。三次“柏林危机”,美苏双方剑拔弩张;古巴导弹危机,苏美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冷战引发出热战,国际局势再度紧张,和平与发展严重受阻,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冷战格局下的世界并不太平,警钟还需长鸣。

三、和平与发展之高涨,冷战遭创,多极力量成长

尽管美苏冷战高潮迭起,剑拔弩张不断升级,甚至接连引发热战,但仍挡不住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强烈要求。随着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呼声的高涨,要求摆脱美苏控制、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已成为人类共同心愿。带着美好心愿,二战后的西欧、日本、东欧和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谋求自身的安全保障。因此,伴随冷战的发展,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美苏冷战格局愈来愈受到强烈冲击,多极力量迅速成长。

首先,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加强了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合作。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他们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政治上,增强了西欧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西欧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这就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其次,二战后,由于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等等措施,致使日本经济在1956—1972年呈现高速发展局面,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经济的“起飞”激发了日本提出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不断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开始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这样,日本和西欧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了与美国的竞争与对话。这就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开始分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第三,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系列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互相对峙和争霸。他们为加强自身实力,激烈地争夺亚非拉广大中间地带,造成了这些新兴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种局面,广大新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于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会议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至此,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再次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此外,随着中国的振兴,1971年,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战略平衡中也愈来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和第三世界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四、和平与发展之时代主题,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

二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首先,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在相互中依存、相互中渗透、又相互中竞争和矛盾中不断飞跃。其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促使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形势愈来愈呈现出和平与发展的态势。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在不断增长。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时代主题。

正是因为这一有利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各区域、全球都在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全方位的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除了这三大区域化组织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跨洲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所有这些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正加速发展,世界逐步形成若干经济上大致势均力敌的国家及集团的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格局,即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从上可知,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越来越要求建立多极格局,这就预示着冷战格局的结束为期不远。

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东欧各国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然也致力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但终因没有科学认识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又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新思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导致改革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最后终结。可见,两极格局的崩溃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的原因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战争,是人类的劫难,是不堪回首的噩梦。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和平犹如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柳合青.高中历史辅助教程[M].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

[3](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伍协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4]罗肇鸿,王怀宁.资本主义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2).

[5]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