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各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速变化的时期,在社交、生活和学习中,缺乏足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感受到心理上的无助感、挫败感。此外互联网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因自身辨别能力不足以及互联网部分低劣价值观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学校和教师应坚守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一线,为正处于青春期成长的学生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德育;用爱育人;教育策略;研究分析
在既往初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受中考压力影响,片面强调学生应试成绩,忽视学生三观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导致德智发展不平衡,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价值观问题、心理问题、道德素质问题对往往无法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开展初中德育需从当前初中学生的德育需求入手,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策略,提高德育水平。本文从培养班级德育氛围、开展主题班会、融入学科教学、丰富德育教学活动几方面入手,提供德育建议。
一、构建班级德育氛围,提高学生班级归属感
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班级中度过,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班级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初中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比起班级利益、群体利益,往往以个人利益优先,是否根据班级群体利益调整自身行为,取决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学校和教师应从培养班级德育氛围入手,提高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影响学生在集体利益视角下的价值观念。学校和教师可在班级范围内组织定期的德育活动,来培养班级浓厚的德育氛围。如教师可将班级早读前的十分钟设置成长课,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数个自省问题,如自己近期是否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自己课堂听讲情况如何,作业完成情况如何,与班级同学的相处如何等等,引导学生进行自省,长此以往养成常常审视自己进行内省的习惯,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进行评价和掌控,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也可在班级范围内引导学生就自己最近烦恼的事进行讨论,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建议,融洽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同时,拉近学生与集体的距离,营造轻松亲密的班级氛围,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心理问题等等,打通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
二、定期开展主题班会,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
班会是开展初中德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班会课为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完整的教学实践,教师可对同一德育主题进行德育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设置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完成同一教学主题下的了解学习、讨论深化、情景模拟、感悟总结等过程。初中德育教学内容可分为如良好习惯、行为礼仪、感恩教育、社会生活、文化道德等几方面。其中的良好习惯养成包括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以及交往习惯等等;其中的行为礼仪包括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的礼仪教学,还包括学生民族礼仪、国际礼仪的教学;感恩教育包括学生在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在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感恩教育;社会生活中的德育教学包括学生对公共道德的维护、对公共卫生的维护、社会安全准则的认知、对意外伤害的防范、对自然灾害的方法以及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保护等等;文化道德内容主要包括,对经典书籍的诵读和学习、对历史智慧的感悟、对时事新闻的分析、对科技发明等内容的了解和探索等等。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表现来确定对应的教学角度,以该角度为切入点,安排德育教学主题。如教师了解到班级学生对互联网上价值观的辨别能力不足,教师可就互联网安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设置如常见互联网诈骗类型、真实互联网诈骗案例、网络间谍活动、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论调、不良群组、网络暴力事件等等内容,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网络中的安全风险,并以真实事件为教学案例,着重分析、强调网络危险行为的后果,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行为准则,提高学生抵御不良价值观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互联网使用意识。
三、德育融入学科教学,综合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班会是学校开展学生德育的主阵地,但仅仅利用班会这个德育教育渠道开展德育教学,不足以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效果,为了扩大学校德育教学范围和效果,渗透德育,学校和教师可就各科教学内容,做教材德育教学价值的挖掘,寻找各科渗透德育教育的元素,丰富切入点,利用多学科教学设置,扩大德育教学范围,并运用德育教学内容,辅助多学科知识学习。
四、丰富德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活动参与兴趣
既往德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觉得学习场合和情景过于严肃,不够活泼和生动,活动的范围也往往局限在班级之中,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不利于深化德育教学效果。鉴于上述情况,学校和教师可从丰富德育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入手,拓展德育活动的范围,提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如学校和教师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花朝节、上元节、中秋节等节日,设置赏花、民乐表演、民族舞蹈表演、踏青活动、登高活动、传统游戏活动等,丰富德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获得德育教育。
结束语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学生进行良好学习和生活活动的基础,团结友爱、和谐轻松的氛围,更容易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就班级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乐于与同学进行沟通,对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学校和教师需重视德育氛围和风尚的构建,为德育教学活动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坚守主题班会的德育教育主阵地,并伴随多学科德育融合的手段、多样教学活动的趣味,提高初中德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琪.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2(8):2.
[2]王兴斌.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读与写:上旬,2022(5):3.
[3]王芳.新媒体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启迪,20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