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挖掘数学文化育人元素,共绘课程思政同心圆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育人导向,明确提出数学文化的要求。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课融合到各类文化课程当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数学文化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资源。本文以数列为例,通过对数列中的数学文化与思政元素整合,从“专业与德行结合,协同育人;显性与隐性结合,融合育人;理论与实践结合,活动育人”三个方面深入挖掘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思政元素,,进而融合数学学科知识与思政知识,让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交相辉映,共绘课程思政同心圆。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思政;数列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中生正处于塑造三观的关键期,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教师精心引导与栽培。

数学文化中蕴涵丰富的思政资源,将这些元素基因式融入数学教学,能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目前对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对高中阶段数学文化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却鲜有深入思考。数列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板块,是高考的必考知识,下面将以数列中的数学文化为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寻找融合数学学科知识与思政知识的途径,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作用。

一、核心概念

(一)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指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精神、观点,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还包括数学在生活、科技、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育人导向,明确提出数学文化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文化,能紧密联系数学学科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思政“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承担育人责任,守好课程思政主渠道、种好立德树人责任田。

由此可见,数学文化的要求和课程思政理念是同向而行的,有着相同的核心,数学文化是实施“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资源。

二、数学文化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教学中,进一步梳理课标要求和数学文化内容,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将数学文化中课程思政模型提炼为价值理念、文化素养、数学品格共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构成了数学文化中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如下图所示:

教材是知识普及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媒介,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是落实课堂思政融入数学文化的重要环节。依据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二教材内容,经过整理整合,找寻恰当的思政切入点,得到数列单元中凸显思政元素的教学素材,具体如表格所示:

三、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

课程思政是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融合贯通,教师需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深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将理论联系实际,践行新时代背景下党和人民赋予数学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具体而言,探寻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文化,有以下策略:

(一)专业与德行结合,协同育人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的引领作用,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积极学习数学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同行,从行动上努力践行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和教育使命;深入学习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从大主题寻找小切口,认真思考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理念、文化素养和数学品格,打好人生底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显性与隐性结合,融合育人

数学文化源远流长,资源广博,显性的课堂知识简单直接、清晰明了,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适合当下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因此,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融合不是简单的1+1=2和生搬硬套,应当是显性与隐性的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教师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切口,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高站位,生动呈现。如挖掘数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个性品质;借助我国近年来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等材料作为数学问题背景,以数学文化为载体,厚植学生情怀,筑牢思想根基等。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活动育人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离不开现实背景。光有冷冰冰的知识,无法真正实现育人的入脑入心。因此数学文化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必须要走出学科课堂的限制,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如进行数学建模和探究活动、开展数学专题报告、撰写数学小论文等,结合生活大课堂,使冷峻的数字、符号、公式等充盈着数学理性、科学精神和文化智慧,在鲜活的活动中体验新时代的火热实践,发挥广泛的育人效应。

结束语

数学文化和课程思政的研究仅仅露出冰山一角,在冰山以下,还有更丰富的资源、更大的潜力等待我们挖掘。新时代下,数学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先生,也要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通过数学文化共绘课程思政同心圆,必将推进数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共建数学学科育人的大厦。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重点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ZQJK086)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3]孙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以“函数模型的应用”专题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4]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1(8):28-33.

[5]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8.

[6]汪晓勤,邹佳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J].数学教学,2021(8):1-6.

[7]焦继超.“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预备知识主题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