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版新课标实施后,对于怎样更有效地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如何更高效地展开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时代新人进行了尝试和研究。道法学科教师关键就是先要转变传统模式下教学的观念,这个转变直指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开阔眼界,扎实学习新课标理念,做积厚学生道德情操的先行者,做根植学生爱国情怀的引领者,做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推进者。
【关键词】道德情操;爱国情怀;法治意识
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些都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尤为关键的教育研究方向。基于此,“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就是落在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身上的重担。笔者认为在素养导向下,我们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理念即教师的教育引领作用要随之转变。
一、做积厚学生道德情操的先行者
对比传授知识性的内容来说,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更为复杂。我们提倡老师做学生的榜样,事事、时时都要“言传身教。”这就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品行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任何单纯的说教或者教学技巧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也是最显著的。
那么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怎样应对这样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团队深入研读新课标的育人目标,吃透课标所传递的理念和思想,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充实教师的学识储备,继而让学生以师为范,以德为高。
在教学道法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这一课后,学生通过典故了解“明志”“气节”“诚信”等传统美德,产生了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行为的趋向。老师顺势将本课内容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通过清晰可见的评价指引,让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最为骄傲的方面之一。在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午读时间,各个年级的学生都会背诵优秀的文艺作品。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小古文再到元曲,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的脉络里穿行,不断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我们在道法课堂上举行了诗词“飞花令”,和“我眼中的唐诗宋词”演讲活动,让诗词的魅力渗入了同学们的内心。
小学道德法治课程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合作、联系就是紧跟时代步伐,五育并举的具体表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设计不仅要主题明确,课堂上选取的素材也要有说服力、时代性以及本学科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学生能接受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做根植学生爱国情怀的引领者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多元,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了解并学习小学徳育工作的培养目标,教育原则和实施途径,这是教好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所在。当然,教师还要充分根据学情、校情甚至地域特色重构教材,活用教材。
如果,单纯依靠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和材料,实际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确不是那么理想,那么教师还要进一步钻研教材,研究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教法。教师学会技巧的融合教学资源后,才可能将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展示出来,进而通过教师专业、悉心的教学过程促成对学生最大的教育成效,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作为教师只有在深入领会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2021年正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创立100周年,如何利用这百年一遇的教育契机,我们学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民族文化的渊源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我们首先组织少先队代表来到顺德博物馆参观。
顺德博物馆从“岁月悠悠”“土沃人勤”“岭南壮县”“毓秀钟灵”“厚俗淳风”“水乡烽火”等六大主题,提炼了顺德在拓垦耕作、精英贤人、工商经营、民间民俗、抗战解放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展现了近千年来,踔厉风发的顺德人,开辟沃土平畴、岭南壮县的精彩故事。特别是李小龙馆的参观,让同学们认识了这位顺德籍的功夫巨星。回到学校,同学们把自己在博物馆的经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同学们分享,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探讨的热情。教研组设定系列活动课程,《走进历史》《国宝探秘》《跟着博物馆看中国》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领悟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也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文化内涵。
清明节之际,道德与法治教研组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开展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前往顺德“三洲抗日烈士纪念碑”“顺德农民自卫军干部学校”“中共顺德县支部展示馆”“西海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纪念遗址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大良街道“红色讲解员”系列活动,让小讲解员们讲述自己地方的红色遗迹。学生在讲解中不仅向来宾输出了地方的革命事迹,还提升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崇敬之情;同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组织各个班级开展“我家党员事迹”“家乡革命纪念馆”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特色课程对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爱国知识。
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深入感受
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了解自己身边的党史故事,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刻认识,树立从小做光荣的党的接班人的强烈责任感。
三、做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推进者
课程中可以补充的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具备这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素材的慧眼,并掌握能把教材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技巧。如此,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立起有“根”的德,教师把被课本和教参等束缚住的课程内容“拿”出来。结合学生更亲近、更便于理解和产生共情的身边人、身边事,才能树起有“德”的人。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中的第3课《烟酒有危害,毒品更危险》这一课的教研,让我们备课组教师产生了碰撞。之前的教学中让学生搜集过家长抽烟喝酒的危害,网上查阅了毒品的相关资料,但是总觉得这样还不够,还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机会悄然而至,我校被评为顺德区“法制与安全共建学校”。借此机会,邀请了顺德缉毒警察夏勇来我校做“拒绝毒品,珍爱健康”的报告。之后,邀请顺德戒毒所在我校礼堂举办了“新型毒品展”。同学们依次排队观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毒品,特别是身披各种伪装的新型毒品“神仙水”“毒奶茶”“跳跳糖”,一个个惊呼不已,对毒品有了清晰的认识。
活动后,学校组建了禁毒宣讲队,然后组织禁毒宣讲员先后来到顺德戒毒所和顺德戒毒教育园参观采访。来自均安的戒毒人员向禁毒宣讲员讲述了自己长达十几年的戒毒经历,同学们在戒毒教育园带上模拟吸毒VR设备,体验吸毒的感受。回到学校,禁毒宣讲员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拍摄了禁毒系列微电影《神秘巨星》,在全校的道法课堂上播放。同学们在禁毒教育园模拟吸毒的微视频,采访吸毒人员的片段,一系列戒毒微电影,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一系列禁毒资料还通过班级家长群广泛传播,引起了家长们对禁毒的关注。
这一系列课内课外的活动,让法治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实现了“育人育心”的教育目的,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资治通鉴》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把每一位学生培育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位教育者共同的希望,更是每一位道法教师砥砺追求的目标。“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做学生的“引路人”,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应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初心。道法之路漫漫,我们将继续求索!坚守初心,做一个有温度且自信的道法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