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在初等教育阶段就着手实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实施“立德树人”时要注意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立德树人”思想的渗透途径进行了论述,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立德树人;小学德育;理念渗透
前言
新时代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理念,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小学教育中的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进行道德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的教学目标。
一、“立德树人”应融入课程教学
立德树人以“立德”为先,“德”是什么?“德”是从星象的运动法则中衍生出来的,后来发展到顺应自然、社会的法则,现在则是“好的品行”。从“德”的涵义上可以看出,“立德”注重培养人的内在修养,唯有“美”的内在精神,方能立足于世界。在思想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中,把“立德树人”思想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方法。
例如,一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毛主席领导战士们在旱区开凿井的故事,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把“大爱”与“爱国”的理念融合在一起。毛主席对人民的关爱,人民对毛主席、军人的感激,都是人类的人性之美,也是我们党的爱国爱民之心。
除了语文课外,数学、英语两门课以及音乐、美术、体育、围棋等辅助课程对“德”的意识的渗透也是不可小视的。数学老师可借助“加法”“减法”等运算规律,向学生讲授“爱”“德”增减的道理,音乐老师可以借助活泼可爱的韵律增强学生的“美”感,围棋老师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棋道”之中,让学生在“棋子”的跳动中感受退与让、进与取的深刻联系。将德育渗透在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实践来看是有一定成效的,它拓展了学生友爱的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立德树人”重在班主任的引导
班主任在初等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他们既是学生的朋友,又是学生的“家长”,也是学生的启蒙教师。班主任的言行、思想倾向将会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德育”观的形成中,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贴近心灵是以德化人的首要条件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对班级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行为习惯、个性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在闲暇之时,班主任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们也能够知道老师的想法,在师生之间建立交流和倾听的平台,而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和帮助便是一种爱,一种平等,一种互助的思想意识渗透。
(二)尊重学生是以德育人的必要条件
要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班主任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以成绩高低、不以出生家庭条件为等级划分标准,而是要全面、公正地评判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底里尊敬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反过来也影响着学生对“德”的深刻感知。那么,才能够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三)传导爱的力量是以德感人的手段
爱是解决冲突的灵丹妙药,老师不但要关爱全班同学,更要让同学们了解彼此的爱心,让同学们感受到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巨大力量。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学生们在闲暇的时候,组织更多的正能量的主题活动。当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立德树人”应打破“唯分论”的评价体系
从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状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唯分论”。“唯分论”的评估制度对学生的自我评估有很大的影响,而“唯分论”则让优等生享有所有的“美誉”,误导了“成功”的观念,使他们幼稚的心灵产生一种“好的孩子”、“不好的孩子”的错误观念。可以说,“功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德的渗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道德教育应以“好的品行”、“好的修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为衡量标准,并以此来引导儿童“如何做人”。
从“唯分论”的传统教学效果看,其弊端多于益处,这一点从当代大学生乃至硕士生的诸多“道德缺失”中就能看出。当前,高校学生的违法行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嫉妒”、“仇恨”、“厌恶”、“贪婪”等各种情绪的处理不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唯分论”的评估制度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是不利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要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估,以培养“绿色健康”的学习观念。只有如此,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思想更加有效。
结语
总之,要真正做到“以德树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努力钻研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方法,使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青.新时期小学教育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融入[J].2021.
[2]林新喜.立德树人背景下该如何开展小学德育教育[J].今天,2021.
[3]黎政娜.立足小学教育,践行立德树人[J].科学咨询,201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