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试论立德树人导向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的,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密切融合,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不仅能有效陶冶广大青少年的性情,也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初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青少年。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德育在语文课堂渗透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现状,并尝试提出解决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德育渗透重要性

初中学生思想发展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思维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反映在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不能全面、辩证、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更是深深意识到德育不仅仅要体现在班主任工作上,更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从而潜移默化,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进行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一)“满堂灌”教学模式削弱语文德育感染力

语文课堂,应是传统的德育主阵地。千篇一律的“满堂灌”,老师只顾自己的知识的单向输出,只在乎讲解文章,却忽略了学生的反馈,没有重视学生的感受。单一沉闷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势必会消减。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向奔赴的过程,教师探究更妥善更高效的教学形式,采取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渗透方式,才能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教育的功利性弱化了德育的价值

部分教师认为分数才是衡量学业水平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中,老师主动或被动地减少德育的渗透,只关注学生“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品质,道德修养的培育。

(三)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内容缺乏说服力

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对德育内容进行仔细甄别,从而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与启发,这是电子产品、网络世界无法做到的事情。

三、解决初中语文课堂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设立德育目标

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基本都是经典的名人篇目,它们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直接载体,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与知识点等,同时字里行间处处蕴藏着德育的有效题材。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来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语文教材本身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的切入点,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文本里蕴藏的与德育相关的内容,从而针对所教学生,分层合理地设立德育目标,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也传授德育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教材中也出现了很多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些人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或许可以成为反面教材以“见不贤而内自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人物,结合他们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作详细分析,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展现出来的美好品质传递给学生们,以此来促进学生德育的内化。

例如,在教授《邓稼先》一文时,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把握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注意文章选材等语文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邓稼先这个人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完成通过勾画文中人物的相关信息了解邓稼先,认识邓稼先对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所做出的的贡献,了解当年搞科研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国力衰弱,科研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政治环境不稳定的浅层性学习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对邓稼先进行评价的语句,结合其生平事迹对人物气质、品格等进行深入了解,认识杰出人物的伟大人格。以该篇文章为契机,充分发挥其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其他崇高情感。

(二)适当补充课外资料,联系社会实际

教材中的篇幅有限,无法完整全面地传达出教材编写者的用意,若是局限在眼前的文字,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限制。课程实验主张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反对“教教材”,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或调整。但教师应该具备一种意识,那便是: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绝不是唯一的、全部的内容。在讯息快速增长的当今时代,固然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会书上的知识即可,更应该结合课内知识进行拓展,用课外阅读与拓展迁移来补充课内学习的不足。这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量,进一步陶冶他们的性情,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背景应该给学生介绍清楚,通过把握作者在叙述事件时以第一人称为主要视角的同时,又不时引用受访者的话来表述的写法,从而感受其中揭示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坚韧刚毅、淳朴谦逊的品格,认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然而不得不关注的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距离初中学生而言太遥远,即便文中对战争场面的刻画细致淋漓,学生也很难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其时国内新闻正好报道中印边境冲突,学生周末看新闻也有留意相关报道,于是我便以此作为学习该课的课外补充资料,在网上查找当时发生冲突的现场视频以及有关报道,同学们有直观清晰的画面观看,直观感受更加强烈。他们也深切地体会到,即便在越来越发展的21世纪,在同学们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学习的国家的另一边,为守护国家边防的战士正经历着枪林弹雨,牺牲的英雄与他们的战友,用鲜血为我们在茫茫高原筑起了一道无坚不摧的长城,用生命守护了祖国领土和人民安宁。课堂的最后,同学们纷纷沉默,几个女同学甚至还掉下眼泪。这段材料的补充,或许能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懂得和平的重要性。

(三)丰富课堂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在校时间非常长的初中生而言,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主要场所。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要求,主张教师应当主动合理地为学生们创设相关教学背景,并积极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便实现学生们用多种途径学习语文的蓝图。相比于传统的说教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绝对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掌握知识、接受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不同的课堂活动可以培养与调动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如演讲比赛、小剧场表演等。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除了能更好地掌握语文学科知识、用语文来交流以外,还需要结合德育的渗透,,促进自己更好的未来发展。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主导地位,将课堂的主持权、发言权完全交给学生,将德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在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流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更利于他们道德修养的迅速提升,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明白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选择自己来讲,将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等等言无不尽,却忽略了学生作为受众的感受。图片、视频的观看,都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上课前的那个周末,我便布置一项小组作业,让同学们自由组队,周末结伴去所在市的历史建筑、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了解小组负责的该项文化遗产的情况,做成PPT,下周回来给全班同学进行介绍。有了实地的参观与游览,同学们的兴致很快被提高。在后来的课堂展示过程中,各个小组代表化身小老师,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该项文化遗产的知识详细地介绍给其他同学,并实地拍摄了很多照片与小视频。学生的实地学习,能让他们更主动、直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

(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将德育落到实处

德育看似小事,很多人都以为只是提高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行,实则不然。德育除了体现在思想水平的提高以外,还应该外化为行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密切相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可以通过举手投足间来表现的,同样,学生在日常行为上的表现,也能够判断学生是否将德育很好地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思想道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后,不能仅限于口头讲解,还应该拓展延续到课后的辅导与强化上,可以通过布置课后德育作业等形式,教会学生将学到的抽象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感化学生,促使学生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勉励自己。

例如,在讲授《综合性学习活动:孝亲敬老》一课时,教师可以把活动方案的策划、制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方案,根据班级情况、学校及所在社区的情况,全班讨论、完善,制定出恰当的、可实施的操作方案,真正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理解的“孝”,进一步懂得“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入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含义。教师还可以举办班级辩论赛,让学生自由站队,来辩论自古“忠”与“孝”之间的冲突。借此机会,学生会提前搜索相关资料,更深入了解“忠”与“孝”,在辩论中就自己的想法发表见解。课后也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件“孝亲敬老”的事情,或是周末与家长“互换身份”,体验家长的工作,拍照记录,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题量父母、关心父母、敬爱老人。以活动的形式,学生会比老师的“一言堂”感受更为深刻、强烈。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作了探索。德育渗透与语文学科教学联系非常紧密,绝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继续探索,不断寻找更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的方式,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王考强,邵晓曦.文以载道 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外语文,2022(03):50-51.

[2]何彩虹.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分析[J].新课程,2022(06):171.

[3]张广财.让“德育之花”在初中语文课堂绽放[J].吉林教育,2021(34):44-45.

[4]贺锦常.德若盛开,蝴蝶自来——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融合策略[C]//2021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107-110.DOI:10.26914/c.cnkihy.2021.054023.

[5]宗海云.课程改革德先行,润物无声心脾沁——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8):153-154.

[6]崔秀芳.初中语文德育目标的实施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Z2):123-124.DOI:10.13617/j.cnki.sxnedu.2021.z2.067.

[7]王慧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分析[J].吉林教育,2021(13):26-27.

[8]杨怀忠.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师博览,2021(33):13-14.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