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议题式研学旅行的实施流程与策略研究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议题式研学旅行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载体,是培育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从准备、体验、总结阶段深入分析议题式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实施流程,并从理论、场域、学科、数据四个视角提出实施策略与建议,以期增强议题式研学旅行的实效性。

【关键词】议题;研学旅行;学科核心素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议题式研学旅行契合了思政课改革的方向,是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路径。

一、议题式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实施流程

(一)研学准备阶段

1.精选研学议题,制定研学目标。议题式研学旅行是以议题为纽带,使学科内容的知识与研学旅行的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既增加学科教学的社会实践形式,又为提升研学旅行活动育人价值提供路径选择。因此,议题设计是影响议题式研学旅行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招。

议题的设计与选择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知识性原则,议题的设计与选择立足学科视角,展示学科课程的必备知识或核心知识。二是价值性原则,议题的设计与选择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研究欲望,有利于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和培育素养。三是开放性原则,开放性议题可以鼓励学生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表达不同见解。

研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开展“从杏坛逢简水乡探析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题式研学旅行,其研学目标是通过深入实践考察身边的祠堂文化、状元文化、古桥文化、龙舟文化等,了解它们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措施,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价值、做法,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2.设计研学任务,确定研学方式。新课标指出:“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研学任务的设计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系列化,不同的研学任务匹配不同的情境、问题与方法,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并且每个研学任务应层层推进,呈现系列化。二是可操作化,研学任务需要具体明确,既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具有研究空间,又符合研学资源和研究路线,提高旅中有议的针对性,恰当处理好“研议”和“旅行”相协调。

研学方式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职业体验等。研学方式的确定和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求实性。一方面,研学方式是根据研学议题、研学目标和研学任务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另一方面,研学方式的设计具有求实性,必须根据具体的学情、校情和社会资源等因素进行设计和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研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开展“从杏坛逢简水乡探析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题式研学旅行,由于多数学生是本地人,熟悉杏坛区域,且学校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选择实地考察逢简水乡,调研和访问杏坛人民,通过参观、考察、体验、交流议题内容,完成研学任务。

3.规划研学路线,编制研学手册。从研学旅行的参与度及情感的边际效应角度而言,学生生活的场景、现实的巨变、身边的故事等乡土资源就是最好的研学资源。因此,研学路线规划不仅凸显本土化,也要侧重需求化。立足本土研学资源和路线,学校可以根据研学议题、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在年级、年龄、需求、知识、能力等差异性,对研学路线进行适度整合优化,确定更符合学生需求的研学路线。例如,开展“从杏坛逢简水乡探析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题式研学旅行,精选逢简水乡为研学资源,制定逢简水乡的研学路线为明远桥——宋参政李公祠——金鳌桥——刘氏大宗祠——百年御赐金桂——巨济桥(进士牌坊)。

研学旅行手册既是整个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又是研学活动得以安全实施、研学目标与任务得以顺利达成的重要保障。编制研学手册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规则。研学手册要清晰表达研学旅行的具体规则、注意事项、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具体研议方法和要求。二是研议。研学手册要设计议题式研学旅行研议卡,用于记录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包括议题、路线、情境、任务、活动、问题、攻略等内容的具体描述。

4.开展师生培训,构建保障机制。议题式研学旅行共同体内,师生、生生的关系及能力是影响议题式研学旅行成效的关键之处。一方面,教师是议题式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担负起活动组织、景点介绍、人员协调、指导学生开展研议学习活动等任务。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外出交流、实地考察、座谈会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跨科学专业知识、导游技巧、组织能力、应急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小组协同研学的方式是提高研议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明确协作组的个人责任与共同责任,规划小组协同学习方案,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科学的保障机制有利于议题式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可以从主体和内容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合力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完善安全、经费、组织、制度等内容,克服安全保障不规范、经费保障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完善、组织制度缺失等问题。

(二)研学体验阶段

1.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研学体检阶段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议题式研学旅行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以及评价者,因此要全程全心权力参与到研学旅行中,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比如,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研学旅行搭建平台,寻找研学资源;根据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能力水平,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另一方面,学生是议题式研学旅行的主体、参与者、活动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提高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自主或协同设计议题和任务,在研学体验阶段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而培育素养、内化高尚品德。

2.团队协作与个人探索相结合。在议题式研学旅行体验阶段,需要坚持团队协作与个人探索相结合,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研学旅行共同体内,师生、生生通过协同活动或活动化协作,促进研学旅行的深入进行。在研学体验阶段,学生之间可以对研议过程中的感想、困惑、争议进行探讨,从而真正做到协同高效。除此,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也需要明确成员分工,营造平等互动氛围,这表明在研学体验阶段,需要学生个人在团队的协同努力下,明确个体责任,进行独立自主思考,完成研学任务。

3.“研议”与“旅行”相结合。议题式研学旅行以学科任务为目标,指向能力提高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凸显体验性和探究性。

“研议”与“旅行”相结合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旅行过程中探究、破解议题,回应研学问题,完成研学任务。为了更好实现“旅中有议”,教师可以设计具体化、可操作化的研学任务,精选研学资源和路线,有利于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议”。除此,教师可以“下放权力”,让学生自主选择研学议题,自主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研学任务,有利于学生产生快乐体验,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议”的质量。例如,以杏坛逢简水乡为参观地点的研学旅行,开题“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题式研学旅行”议题研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古桥文化、祠堂文化、状元文化、龙舟文化等某种传统文化进行实地调研,小组共享信息,抛出观点,头脑风暴,在研学的路上边走边看,边想边议,最终在“求同”和“求异”相结合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总结升华阶段

1.议题会诊,走向深度学习。议题会诊是对研学旅行过程中搜集的信息进行再思考和议论的集体智慧汇聚过程,是学生突破已有思考框架创新思维的发挥过程。一方面,议题会诊可以引导学生对议题的设计、探究与破解,研学目标、任务、方式进行深度思考,对在研学体验阶段搜集的“研议”结果、考察和调研信息、集体研讨所得的观点的那个进行整理、提炼、反思和重构。另一方面,运用文献研究法,搜索更多的会议、论文、书籍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知,反思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如果发现研学旅行所思所得无法破解议题,完成不了研学任务,实现不了研学目标,那么需要结合文献资料,从其他视角进行问题剖析和建言献策,完善研学结果。

2.成果展示,感悟研议之得。研学成果体现着学生研究水平和推广价值。因此,研学成果需要学生结合研学准备阶段、体验过程仔细梳理、归纳、提炼等。议题式研学旅行的成果展示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通过撰写和分享征文、制作和展示课件、撰写研学报告、完成研学任务卡、绘制手抄报等线下方式进行多元化展示。通过创作“微电影”、“FLASH”、“VCR”等形式的“微视频”研学成果,并通过“腾讯会议”、“雨课堂”等各种线上平台呈现和展示,扩大研学旅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3.多元评价,助推提质增效。新课标指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议题为纽带,以活动任务为依托,不仅评价有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而且要评价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兼顾同学、教师、家人、社区工作人员等的评价。”

研学评价的主体、阶段、内容和形式都是多元的。研学评价既可以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以小组评价为辅,兼顾个人自评;又可以渗透研学旅行的每一个阶段,坚持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还可以综合评价必备知识获得、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价值观塑造等。

二、议题式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一)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

一个满腹经纶的思政课老师并不一定能做一个好的研学旅行指导员,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行团导游也不一定能胜任研学旅行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任务。加强思政课教师关于研学旅行方面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研学队伍,是推进议题式研学旅行实施的重中之重。

(二)构建学校社会双场域

思政课理论改革与创新需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因此,思政科组或学校要积极学校和社会双场域的大环体,汇聚成强大的合理,充分挖掘更多的研学资源供学生开展议题式研学旅行。例如,思政科组或学校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实际需要研学议题和任务等,主动对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红色文化展览馆等等。

(三)学科融合促议题破解

研学议题、任务、问题、方式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角度进行探究。因此,议题式研学旅行重在“议”,在旅行中不仅要游览、观光研学地点,还需要更为丰富的活动体验,比如运用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生物、心理等学科活动和知识促进议题破解,升华议题。

(四)建立研学资源数据库

推动议题式研学旅行的常态化,思政科组或学校需要建立研学资源数据库,例如,思政科组或学校可组织人员编写议题式研学旅行资料,聘请专家进校指导,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修改,以期不断提升议题式研学旅行质量,扩大推广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沈雪春.议题式教学例论[M].陕西:陕西大学出版总社,2019.

[3]骆新华.指向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04):64-67.

[4]赵鹏鸽.延安精神主题式研学: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实施流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5):58-59.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