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式,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目标的提出,必然要求议题式活动课堂与之相适应。议题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本文针对议题式教学存在教师选择案例和议题困难、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议题;议题式教学;活动型课堂;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方式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做到“贵在得法”呢?我认为,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方式,就是“得法”的教学方式。一个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归根到底依照教学目标而定。比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应付升学考试。与之符合的教学方式便是应试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识记,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社会发展,对国家创新发展非常不利。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2017)》将三维目标整合为学科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围绕议题,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就是我们提出转变教学方式的依据。
二、议题及议题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议题”?议题就是课堂上供学生议论的话题。议题是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的载体。没有议题的课堂是枯燥沉闷的,也不可以称为真正的“活动型课堂”。有了议题,教学内容变得充实、有趣,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生动。
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二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节课堂,我以“如何传播和推动“广府文化”走向世界为议题,学生想出了许多教材所没有的建议;在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九课第二节《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这节课堂,我用了“历史上曾经排名第一的国家”“当今世界的经济、军事强国有哪些国家?”“中国有机会争当世界老大吗?”等话题,学生对中国大明时期GDP世界排名第一充满好奇及民族自信。
所谓议题式教学,就是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探究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严格来说,议题式教学不算新的教学方法,是对过去常用的“情景导入法”“案例分析法”的继承与发展。
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节《劳动与就业》这节课堂,以“大学毕业生小李求职的经历”为案例,设计“小李为什么要就业?”“小李如何才能实现就业?”“小李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一系列议题。
三、议题式教学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与传统讲授式教学不同,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纽带,以情景为基本载体,以课堂活动为主要路径,以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议题式教学通过创建真实情景案例,运用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增强对学科观点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堂课中,如果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生也许很快可以记住,但也很快会忘记。因为学生需要探究相关观点的生成过程。我在设计这节活动型课堂时,围绕“港珠澳大桥”设计了几个议题。
(一)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12月开工以来,历时8年多,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包含22.9公里主体跨海桥梁,约6.7公里沉管海底隧道和链接隧道与桥梁的东西人工岛,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
大桥的路线经过了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而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限高为120米。
议题1:珠港澳大桥为什么要建海底隧道,直接一桥到底不行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大桥建设不仅要考虑与通航、航空的关系,还要考虑水阻问题、生态问题、台风问题、海水侵蚀等问题。
目标:让同学在真实情景中探究出“联系的含义、认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二)港珠澳大桥的价值分析
港珠澳大桥的起点是香港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大桥通车后,港珠澳三地车程将由三个多小时缩短至半小时,这将极大缩短港珠澳三地间的距离。但由于投资巨大,有人质疑大桥的经济效益,认为耗资上千亿的大桥成本难以回收,是一座“尴尬的大桥”。
议题2:花费上千亿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有何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港珠澳大桥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目标:探究出“联系的多样性”,增强对兴建港珠澳大桥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正如富兰克林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议题式教学属于体验式、活动型的课堂,以议题、情景、活动三要素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素养嵌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真理,掌握技能,是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四、议题式教学的困难及建议
(一)教师选择案例和议题有困难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案例和议题。可是,教师获得教学资源的渠道非常有限。“堂上一分钟,堂下十年功”,如果是传统的讲授课,即使教师不备课也可以上,但一节议题式的公开课,可能需要备课三天。若要将议题式教学做到常态化,岂不是难上加难,根本做不到?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教师要加强同行交流,拓展获得教学资源的渠道,借鉴他人的优质资料。比如,参加一些教师专业交流群,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资源,同时也获得其他教师的资源。同时,也要做好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学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往年的教学资源可以修改使用。比如,“小李毕业找工作”这个案例,我是在其他学校公开课时获得的,这是典型的“一拖三”情景案例,一个案例拖三个议题,贯穿所有知识点。这个案例对我来说是旧的,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新的,我每届高一新课都在使用。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早已形成“等、靠、要”的习惯。笔者所在单位是广州市F类生源学校,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预习,不爱做课堂笔记,也不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虽然我们倡导过全效共振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效果均不理想。公开课上讨论非常热烈,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我们细心发现,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的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个人。
课堂参与度低,要分析具体原因。原因一是学生懒,基础薄弱,跟不上课堂节奏,这种情况在薄弱学校是最常见的。原因二是案例和议题是不是太难或者太简单?或者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没兴趣?原因三是学生没有预习准备?
学生懒、基础差不能成为议题式教学的拦路虎。建立先易后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后进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精选情景案例,要考虑案例的真实性,议题的开放性、思辨性和趣味性,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建议用一些短视频作为情景案例。精心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将准备功夫做足,才有足够的自信参与堂上的交流和分享。总之,以精心备课、精彩课堂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法的困境及对策(河南师范大学闫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