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实证是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需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利用文物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史实为基点,以课堂为中心,以趣味为亮点,以素养为目标五个原则;教师可通过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合理利用网络平台,认真调查学生学情及平衡课前与课堂任务分配等方法创建有效有趣的历史课堂,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料实证;文物五历史课堂;选择性必修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在课堂上利用新教材落实新素养的培养,是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本文以选必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为课例,对立足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利用文物史料构建有效课堂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笔者在从教初期误以课堂设计的史料量为标准来实现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然实践及反思后发现,核心素养应落在学生的能力体现上而非教师的课件上。本文试以选择性必修一第十一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第一子目的课堂为例,试图探索以文物史料为材于课堂内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原则与方法,助力学生素养切实发展,探索课堂创新的可能性。
二、文物史料的课堂价值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问设计,史料是必要材料。史料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证据,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史学研究与问题解决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史学大家傅斯年主张“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研读是新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时空观念素养的关键方法。
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要想选出最有教学效果的史料,私以为需要关注两大特性:典型性及可读性。典型性强调的是史料自身的价值,亦可理解为史料的代表性。课堂容量有限,呈现史料的目的性强,典型史料能以小见大,帮助学生将史料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可读性反映为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素材的难度适中,史料可供解读的信息多,学生能提取有效信息并激发思考。难度过大的史料容易产生“地板效应”,令课堂艰涩有余而流畅不足,与学生学情脱节,素养培养无法落地。
而在众多史料当中,文物史料作为原始资料有其特殊价值,是进行历史分析研究的基础,可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实物史料对丰富历史教学和培养创新才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授课中合理运用实物史料,既能帮助老师还原历史情境,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比起文字史料更为直观形象,兼顾典型性与可读性,利用文物作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材料,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三、文物史料的来源与选定
文物史料的来源可分为课本史料和课外史料。于史料而言,一线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忽略掉教材内的史料,舍近求远追求课外史料的补充。然在利用课外史料拓展课堂深度广度之前,能把教材史料用好方为真正的“高效课堂”。正如前文所说,用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史料应具备典型性及可读性两大特征,教材史料兼顾这两个特点的同时,还能方便学生随时翻阅、复习讨论。
(一)课本文物史料的选择
在进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授课前,教师布置了一个课前任务:找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相关的图片史料,并谈谈你的认识。设计这个任务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精读课本用好课本的学习习惯。选择性必修教材是纲要的延伸和拓展,即在通史基础上进行专题性的深入学习,选必与纲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能成为很好的学习素材。其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选必教材课堂容量庞大,一节课横贯古今,对学生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回顾纲要知识,纲要的通史顺序能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时序,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把时间轴梳理清楚,有利于选必课堂的开展。
(二)课外文物史料的选择
课外史料在调动学生兴趣和提高课堂参与度上有其独特价值,近三年国内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实地考察、外出调研甚至是参观博物馆都并非易事,脚步受阻,眼界却不能被阻挡,补充课外史料是扩宽学生视界的好方法。课外史料的选择,主要来源于博物馆收藏文物。因为馆藏文物有其权威性和可信度,多有较为详尽的文物介绍,可读性较高,给教师搜寻课外史料提供了较大便利。
四、文物史料的课堂应用实录
课堂上的重点是史料的展示和教师的讲授引导。教师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重视文物细节,尽可能提取文物承载的所有信息;继而思考文物信息中能与课堂知识融汇的要点。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堂中,教师使用了多种类史料进行教学,包括文物、古籍、地图等,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王朝的民族政策。
(一)史料一 唐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彩绘泥塑打马球俑
马球运动自吐蕃传入都城,至唐玄宗时风行一时,成为宫廷生活的运动时尚,还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此件文物是中原地区与藏区文化交流的见证。公元七世纪初,随着唐和吐蕃王朝关系的密切,著名的唐蕃古道绵延千里,成为了唐蕃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纽带,进一步加深了两地的联系。唐蕃古道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通过马球这个由藏入唐的运动吸引学生对唐蕃古道的兴趣,继而引出文成公主进藏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归纳出中央王朝对藏区的民族政策之一——和亲。
(二)史料二 元代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
笔者充分利用课本史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举手发言。结合印文及课本文字,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大部分学生都能兴致盎然地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分享的看法有:“认为印文的关键词为‘大元帝师’、‘僧尼’和‘释教’,释教即是佛教,该印能体现元代统治者跟藏区首领通过佛教宗教名义拉近民族关系”;“印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帝王之印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该印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行政版图,因为是元代皇帝颁给藏区首领的印,我认为有君臣等级关系”。事实证明,教师在课堂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及时给予指引,他们能发挥出更多潜能。学生的回答各有亮点,从文字、课本和文物自身材质等方面展开讨论,体现了他们对文物史料的细节关注和合理解读,也有学生补充认为需要更多的文献史料相印证才能发挥出实物史料的最大价值,高一与他们分享过的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考据法,从理论落实到了实践层面,体现了学生素养方面的成长。
(三)史料三 明代西藏博物馆藏普渡明太祖长卷(局部)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为了宣扬其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也为了进一步密切与西藏地方的管辖,遂召请当时在藏区声望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藏传佛教嘎玛噶举派领袖、第五世噶玛巴却贝桑波前往南京,为朱元璋夫妇荐福。永乐五年(1407年),却贝桑波抵达南京,并在南京灵谷寺设普度大斋,为朱元璋夫妇举行了盛大的法事活动。据传,期间出现了众多奇异祥瑞之像,永乐皇帝遂命画工将其绘制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从而形成了这部长达50米的巨幅长卷。
笔者试图通过此文物史料向学生展示民族政策的另一个侧面:民族政策的施行不仅是彰显中央王朝对地方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也体现地方宗教影响力对王权的加强所起的作用,以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实。
(四)史料四 清代西藏博物馆藏敕封班臣额尔德尼之印
清康熙年间,西藏地方先后发生了五十达赖喇嘛圆寂、第巴桑结嘉措专权并被拉藏汗所杀、六世达赖喇嘛被废、青海众台吉不和、七世达赖喇嘛人选争议不休等重大事件,西藏社会呈现出极度混乱的局势。在此情形下,清中央按照当年顺治皇帝封授五世达赖喇嘛之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册封第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并颁发了圣旨、金印和金册,命其协助拉藏汗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稳定西藏政局,是为中央王朝对班禅系统的首次正式册封,“班禅”的名号从此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确认。这枚金印即是当时所授之印。通过清代历代皇帝对达赖班禅的封授变化,可体现清统治者对藏区的民族治理政策具有灵活性和因俗性,以佛教(黄教)为宗教工具,结合西藏社会具体情况完成封授,巩固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通过这四件历史文物,笔者把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少数民族的治理,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及信息,设计不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以时间为序理解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因俗性、相继性、创新性。
五、课堂中利用文物史料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原则及方法
(一)原则
全课以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为目标,有意识地运用文物史料为学习素材,重点通过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在课前备课、课堂授课及课后反思的过程中,笔者领悟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五点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史实为基点,以课堂为中心,以趣味为亮点,以素养为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学生亦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培养素养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且以课堂为中心;史料实证的基本底线是史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以及对其解读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因此应以史实为基点;中华泱泱文化,积累的可用史料丰富繁杂,考虑到学生主体及课堂容量,教师在运用史料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运用史料和设计课堂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应有针对性与目的性,谨记以素养为目标,实现有效课堂。
(二)方法
为落实上述原则,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如下若干方法。
1.用好教材。熟悉教材编排结构,在选择性必修的授课中,教师更应对教材和纲要的结构进行研究,熟悉教材编排,理解知识逻辑,构建知识网络。熟悉教材内容,在充分利用教材史料后再添加课外补充史料,避免落入“为创新而创新、为丰富而丰富”的巢穴,模糊课堂的重点。
2.合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巧借网络资源电子渠道减少疫情对学生实地感受情境的影响,但要注意网络资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不能拿来就用,而应考证后再应用在课堂中。
3.认真研究学生学情。在教学设计前通过学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兴趣领域等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方能让课堂落到实处,让学生体验感更佳。
4.处理好学案与课堂任务的平衡,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的效益最大化。明确每个环节的任务,课前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并补充相应历史名词解释,夯实理论基础;课堂的目标是实现师生有效交流、生生有效交流,应预留足够的时间、设计难度适中的课堂任务交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反思与改进
本次课堂未能就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验证。改进措施为在学案中增加“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模块,以习题检验教学成果,并能得到量化数据。
六、结语
新课改,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史料实证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也是课堂设计的重要环节。立足史料实证,借助文物史料,打造高效课堂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不断在理论积累和实践中探索、反思、锤炼,在提升课堂质量的同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为完成立德树人任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庞明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
[3]习罡华编著.史学论文写作[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苏智良,於以传主编.怎样上好历史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龙学明,邓振常.怀集文史 第10辑[M].怀集:怀集县委员会文史组,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