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全面融入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原因是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对音乐艺术道路的发展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将音乐艺术作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出音乐艺术具有的“美感”“治愈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应注重美育教育的融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快速成长。

【关键词】高中音乐;五育并举;美育教育;融合策略

在音乐艺术中全面突出了“美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美育领先”的教育措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出美育教育的作用,让学生正确认知“美”、具备发现“美”的能力,并在认知“美”、发现“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感染,改善学生存在的不良情绪及消极心理并转变成积极的心态,实现了“美育教育”的目标并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高中音乐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思考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要实现与美育教育有效融合,第一步应先进行“融合思考”,思考的方向为“探析可以融入美育教育的途径”“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美’、拥有挖掘‘美’的能力”,并根据挖掘的融合途径设计出有效的融合策略,落实于实际教育教学中实现美育教育的目标。经过“融合思考”,高中音乐融入美育教育的途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与感受入手。音乐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音乐进行交流,学生会因与音乐产生了密切接触而产生自己对音乐的认知,可通过与学生交流对音乐的认知而了解学生是否挖掘出了音乐具有的“美”。此时,音乐教师开展“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内心拥有“美”并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二是从引领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种类入手。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比如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声乐、器乐、古典音乐、西方音乐等,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音乐都具有独特的“美感”,是其他音乐类型所不具备的。因此,在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与美育教育融合时,可以从音乐艺术类型学习入手,通过逐一播放不同的音乐艺术类型并让学生品味,可通过品味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挖掘出各种音乐具有“美”,在提升学生挖掘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选择出自己喜爱的音乐,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三是充分利用教材实施美育教育。每一节音乐课程都是围绕音乐教材开展,在音乐教材中融入较多的歌曲,每一首歌曲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美”,包括曲调的“美”、歌词内容表现的“美”、歌曲表达的情感所具有的“美”,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融入“美育教育”的内容,音乐教师应全面应用并充分发挥出每一项内容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并受其影响,拥有积极的心态并健康成长。四是引导学生创造“美”。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除了要重视音乐知识的教学外,还要注重音乐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喜爱、只有实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表现在:可让学生进行作曲、作词实践,再通过音乐教师的教导,可促进学生创建出优美的词曲,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将音乐艺术作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且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领域,比如作曲、作词等,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与美育教育相融合,并且是显著提升融合效果的有效途径,表现在:学生在创作时会将自己对“美”的认知融入创作中,并且还融入了学生个性化喜好,可以创建出个性化、独特的音乐作品,并在此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学生审美能力,实现了美育教育目标。

二、融合策略设计遵循的原则

在挖掘出与美育融合的途径后,第二步进入到融合策略的设计中,在设计融合策略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注重学习氛围的构建。虽然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喜爱度,但是喜爱的内容多与流行音乐密切相关,而音乐学科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的音乐涉及多种类型,会存在部分类型的音乐未受到学生喜爱的现象,比如民族音乐等。因此,音乐教师在实施融合策略时,可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学习氛围感染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全部集中于教育教学中,实现美育教育内容感染学生思想并产生作用的目的。其次,注重引发学生思考。《讲学解》中阐述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含义是:“学业会因为勤奋而达到精通的效果,如果在游戏中荒废会学无所成;任何行为都会因为积极思考而成功,若未经过大脑而随意采取行为则很难成功。”因此,音乐教师在与美育教育融合时,应积极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美育”内容,可通过学生的思考达到正确认知“美”,并感受到“美”可以让自己的心情愉悦,进一步能够积极挖掘“美”,实现美育教育目标。

三、高中音乐与美育教育的具体融合策略

(一)交流音乐——阐述认知,感受音乐的“美”

高中音乐教师在与美育教育融合时,应采取与学生交流音乐的策略,可通过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且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探究式学习氛围,特别是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的认知阐述出来,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的过程有效挖掘并认知音乐具有的“美”。

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调查,了解每位学生当下最喜爱的歌曲,并在掌握后分析每一首歌曲,将其进行归类,比如根据音乐类型分类、根据节奏快慢分类、根据情感分类等,并在每一个分类中选择出一首歌曲成为课堂教学应用的内容。进入课堂中,可采取逐一播放每一首歌曲并让学生跟唱的策略,可以通过播放学生喜爱的歌曲、歌曲的美感作用于学生思想意识,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期望。然后,音乐教师则采取与学生交流音乐的策略,比如:“听到你们的跟唱,我发现你们是很喜欢音乐的,那么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音乐吗?”学生回答的内容都是自己在聆听音乐后所获得的感受,而这些感受正是音乐具有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可进行总结式引导:“你们都阐述出了自己聆听音乐后的感受,那么你们思考一下音乐对于我们具有怎样的作用呢?”通过引入学生思考,学生会对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总结,进而将音乐的作用正确地回答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美育教育”,可询问学生:“你们是怎样理解‘美’这一字的?”学生会阐述出不同的答案,虽然都属于“美”的内容,但是都具有片面性。教师则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让我们的视觉感官、心理、情绪等产生舒适感受的事物,都是一种‘美’。”然后,将其与音乐进行融合:“那你们觉得音乐‘美不美’?”通过教师之前对“美”的阐释,可让学生回答出“美”的答案,原因是音乐让学生的心情舒畅,让学生产生了舒适的感受,进而拥有了“美”。

(二)了解音乐——全面认知,掌握音乐不同的“美”

目前,学生在生活中只是对流行音乐具有较高的喜爱度,对于其他类型的音乐了解得较少,并且也未进行学唱,音乐所具有的“美”并未被学生全部了解与掌握。因此,音乐教师在与美育教育相融合时,可以采取引领学生了解每一种类型的音乐,进而促进学生掌握音乐拥有的不同的“美”。

例如,音乐教师可根据音乐类型,比如民族音乐、声乐、器乐、古典音乐等,还可将声乐与器乐中拥有的音乐类型,利用互联网搜集出“广为流传”的歌曲或者乐曲等,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不同的音乐类型可为听众带来不同的“美感”,但是因为学生未全面接触而未能了解。通过学生逐一聆听,会发现音乐拥有着不同的“美”,但是需要音乐教师从旁引导,比如以器乐为例,音乐教师可以引入《十面埋伏》这一大型琵琶曲,这首琵琶曲将战场上的风云变化充分体现了出来,教师在引领学生品味这一琵琶曲具有的“美感”时,需要先让学生将自己对“战场”的认知表述出来。在学生表述时,会将自己从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场景浮出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教师引领学生解读“十面埋伏”的含义,在学生解读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被敌人围困的场景。此时,教师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播放的《十面埋伏》,并在脑海中创建“十面埋伏”的场景,在创建时可根据这一琵琶曲的高低起伏进行设想。在音乐播放完毕的同时,学生如同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最后,教师可询问学生:“聆听《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后,你们拥有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这首音乐具有怎样的‘美’?”学生会回答出:“音乐将战场氛围充分体现了出来,让自己如同亲临战场。”学生将这首琵琶曲具有的“美”,有效地挖掘了出来。

(三)融入教材——充分利用,实现美育贯穿教学始终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与美育融合时,应全面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原因是音乐教学是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如果在每一堂音乐课程中都融入美育教育,可以实现美育教育始终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并受到“美”的感染而拥有健康的心态。

例如,在学习人音版《音乐鉴赏》高中教材中的《少数民族民歌》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民族拥有的知名民歌引入课堂中来,并采取“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在聆听每一首民族歌曲后“猜一猜是哪个民族?”学生需要对歌曲进行分析,会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民族音乐具有的“美感”,在学生回答后可将正确答案告知,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对每一个民族的歌曲所具有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表达的内容是学生挖掘“美”的过程,教师则再次将每首歌曲具有的特点、拥有的美感阐述出来,弥补学生理解歌曲时存在的不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提升并达到了美育教育目标。

(四)创造音乐——构建活动,促进学生创造“美”

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避免只注重音乐知识的教学,还应采取实践的措施让学生与音乐产生密切接触,并在此过程中融入美育教育,让学生通过实践创造“美”,在达到将“美育”应用于实践中的同时,提升了美育教育的效果。

例如,音乐教师可以构建“我的音乐梦想”活动,并将活动内容阐述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成为一名作词家、成为一名作曲家,或者两者兼顾,自己可以单独制作,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创作歌曲。”采取这一策略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然后,采取投票措施,学生投票的对象要刨除自己,哪位学生或者哪个团队的票数最多则为优秀音乐家、优秀音乐团队。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美”的理解融入实践中,促进了学生“创造美”。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五育并举”教育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由于音乐学科在五育中的美育较为突出,应在教学中以美育优先,挖掘出融入美育的有效途径,并设计出有效的融入策略,落实于实际教学中达到充分发挥出美育教育作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柴磊,张戈.化美育德艺技融合——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1,23(23):2.

[2]雷雨声.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实现美育目标的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观察,2021(3):1.

[3]段素娥.让音乐学以致用,让美育真的发生——对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J].求知导刊,2021(27):2.

[4]孙晓燕.高中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27):2.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