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和网络、智能为核心的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术的欣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美术课堂;核心素养
一、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融入
随着数字技术高速的发展及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直观的、极富美感的小学美术课堂也获得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课堂教学效果获得飞跃性的提高。教与学的方式变得丰富多样,美术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不同的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全面的提升。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从内容、方式,到评价、考核都相对单一,着重在静态知识技能部分,缺少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科融合意识等方面的学习,也无法调动学生眼、脑、手等更多感官的协调学习,也无法得到对美术的深层体验。
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3月1日教育部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各学科教学资源全部免费提供给教师作为参考使用。这些举措都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融合势在必行。
二、营造“美境”育人
俗话说:生活,是美术创作的一切源泉。当今社会的我们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皆因有信息技术的融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进行优化融合,各种素材加工和学科工具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清晰,让课堂效率变得更高,使课堂更富有趣味性、多样性。同时,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体验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手段在美术课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同时也因为有信息手段的加入会让我们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人类文化传播多样化的时代里,电脑、摄影、平板等现代媒介所传播的图像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图像比文字传播信息更为直观和真实。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根据图像的特殊性,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环境,通过查找图像视频、分析和对比图像等环节,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岭南版四年级下册《我的书包》这一课,虽然同学们每天接触书包,但在课堂中回忆时却缺少对书包图像的有效识读,多是人云亦云,止步于书包最基本的构成和功能,未能进行深入联想,创作效果也趋向于写生写实或作品雷同。作为教师的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情况。在课前,我们可以建议学生用相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在课程开展前积累必要的素材。同时也在素材收集的过程中感受设计师、绘画者或同龄学生对不同图像的独特解读。有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加入,学生能主动从不同角度发现事物,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主观印象,创作形式更丰富,作品更具有创意。在获得美的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美术表现能力的提升
从学生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美术表现素养的体现十分明显。从模仿教师注重技法学习表达自己的简单想法和所见所闻,到能用多种不同的技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创作。这些阶梯式的学习成效,离不开大量的学习资源。如:岭南版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我爱我家》到岭南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名人漫画》这两个课程都是进行人物的创作,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完全不一样。一年级从身边熟悉的家人形态特征纸上进行模仿绘绘画出心目中“家”的画面,到六年级可以运用电脑、平板中的软件,能通过观察不同人物的特征进行夸张等方式进行创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所提供的参考素材应有所不同,也应多尝试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除了知识、技法的传授,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大量名家画作、身边所见所闻,并是有效、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不断接触新的事物、不同的创作方法技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欲望。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提高
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审美判断直观且缺乏理性分析能力,而这些恰恰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提升。审美判断的能力提升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板书和示范画里,更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将学生常出现的典型问题或容易缺漏的地方,呈现到电子屏幕上,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到各种问题,学生能通过对比、讨论、操作等方式,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判断作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审美判断的能力,并学会尊重和接纳多元文化及艺术。
再者,受课本篇幅的限制,所能呈现的优秀作品有限。如:岭南版四年下册第一课《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课程中,仅用4页纸是无法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一一详述。我在教授本课时,尝试利用平板中的UMU软件,将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在每一段教学环节中,针对中国民间美术的不同特点,给予学生大量优秀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充分了解课程重点的同时,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击放大相关的素材,进行自主探索、欣赏和分析。(图2、图3)
由此可见,数字化、信息化的美术课程可以激发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增进了学生发现美、赏析美、品味美的审美态度以及提升了审美判断的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美术学科中尤为凸显,而搜集创作素材、构思构图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为这两项美术教学中的特殊性建立了基础。而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常常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美术作为视觉为主的学科,其创意实践能力需要教师悉心培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和课堂构建牢固的底层支架,继而慢慢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新的思维,搭建更高、更美、更奇妙的美术世界。同时,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和丰富,可以更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创意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与困难,帮助他们获取更大的创造性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主动创作意愿。(图4、图5、图6)
七、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增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部分学生因家庭等原因无法做到时常外出旅行,同时在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出现,让“行万里路”难上加难。但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不仅可以做到“停课不停学”,更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知天下事”。(图7、图8)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更可以由教师引导深度了解身边世界各地优秀的美术作品和人文文化,丰富知识体系,将学科融合贯彻到每一节课中。信息技术助力下的小学美术课程,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推进了对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析。
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单纯“懂得”知识和“学习”技法,更应使学生不断走在“理解”的道路上,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当代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品格与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助力下,充分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而信息技术如何充分融入日常的小学美术课堂中,又如何做到不“喧宾夺主”,需要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共同学习、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