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学生在班级里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会经常给老师找事、惹事,如果不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许多时候老师的教学、教育工作都很难开展,班级纪律也会受到他们的不良影响。因而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转化问题学生小乐为例,分析了问题学生的成因以及转化的策略,并对案例进行了反思总结。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
一、案例背景
小乐,9岁,是笔者班里问题学生大军中的“头号人物”。还没接手这个班级时,就已对他的“辉煌事迹”略有耳闻:成绩差,从不交作业;爱迟到,爱在校园里晃荡;爱挑衅同学,和同学吵架打架;上课总会发出怪声或随便大声说话,影响课堂纪律;最恶劣的是喜欢偷东西,听说三年级的时候不仅偷同学的文具,就连教师办公室的每个座位都翻了个遍。
开学第一周,上课铃声响了许久,小乐才拎着个书包,穿着脏兮兮的校服慢条斯理走进班里。一下课就不见了人影,几乎每个课间都有同学跑过来办公室告小乐的状。但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笔者,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有数不尽的未知炸弹。
二、案例分析
小乐是单亲家庭的缺爱型孩子,小乐出生后他的妈妈便离他而去。他的爸爸整天忙于生计无暇照顾他,有时候甚至好几天都不回家一趟,小乐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在拥挤的小房子里,奶奶只能照顾到小乐的起居饮食,对于小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辅导根本无力顾及。久而久之,小乐就成了无人管教的散养孩子了。
三、转化对策
(一)真诚对待,取得信任。我决定从行动上让小乐感受到他也是班级里重要的一员:课堂上笔者总会提醒他打开语文书哪一页,读书、写字也不忘温馨提醒一下他;他忘记带笔了,笔者主动借给他;他不舒服了,像妈妈一样关心他,带他去校医室;班里的小植物渴了,让小乐给它们浇水……渐渐地,我感受到了小乐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他的眼里开始有光了。
课间能在班里见到小乐的身影了,虽然这时的他还是调皮捣蛋到处挑衅同学,但起码他不再是一下课便逃离教室,游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小乐对班级开始有了归属感。
(二)增加关注,走进内心。平时注意对小乐课间行为的关注,尝试在他的一举一动中,找到一点一滴可以肯定他的行为,抓紧机会给予表扬。当小乐捡到同学的文具想占为己有时,一个温馨提示的眼神便让他的脸上浮现一丝愧意;当小乐学会举手再发言时,一句表扬的话语便让他的眼里闪现一抹羞涩;当小乐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团时,一个称赞的大拇指便让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了……他心里已经埋下的信任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了。
(三)破解芥蒂,重新接纳。一次下课,我前脚才刚踏进办公室,随后就冲进来一个学生大声告状:“小乐打人了,一巴掌把小皓同学打哭了。”我直径走向小乐一把揪起他的衣领怒斥他的恶行。多次严审后小乐怀着满腔的委屈和气愤说:“他以前也老是打我……”说完,泪水就顺着脸颊滑落下来了。那一刻,我顿时清醒了。冷静片刻,整理思绪,便趁机跟班里同学上了一堂反省课。在我的循循善诱之下,班里的同学渐渐明白了,原来他们以前对待小乐的表现是由于心生厌烦而排挤他。而小乐在这个班集体里无法感受到温暖与被爱,才会对同学反复做出充满敌意的行为。说到这里小乐多年的委屈全喷涌而出。同学们也感到了愧疚,我趁势把握机会,让同学们和小乐重新认识,重新接纳,重新开始。
(四)积极鼓励,收获成就。“问题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缺少正面评价,他们体会不到成就感,因而缺乏自信。有时候,教师需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放大他们的优点。我给小乐制定若干小目标,当他有小的进步时,及时鼓励,如发个奖状、在班上贴公开信表扬……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这会让他慢慢找回丢失的存在感和自信心。
四、转化成效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小乐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上学基本不迟到了;课间不会再逃离教室在校园游荡;上课能安静地写字、画画、甚至可以跟着大部队一起听课并积极举手回答简单的问题;小乐也会交作业了,虽然只是偶尔一次,但同学们表示这已是破天荒的了;失窃事件目前为止没有在小乐身上发生过。最开心是不仅是我看到小乐的慢慢转变,同学们、老师们对小乐的转变的肯定。就连学校的门卫叔叔也说:“感觉小乐上了四年级长大了不少啊,乖巧懂事了。”
五、案例反思与总结
(一)转变问题学生,信心是基础。教师应该相信问题学生也会具有良好的品质,并相信通过自己的爱心与坚持,问题学生终究能够得到转变。教师有了“信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学生,并努力寻求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帮助其渐渐转变。学生有了“信心”,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打开心扉,让老师和同学走进内心,与之交朋友。
(二)转变问题学生,爱心是秘诀。问题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关心他们,多交流思想,做他们的知心好友,宽容地面对每一次问题行为的反复,用真心感化学生的心灵。
(三)转变问题学生,恒心是关键。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问题行为的反复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在漫长的教育道路上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改善问题学生就不会只是梦想。
参考文献:
[1] 杨福义,梁宁建.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J],2005(02).
[2]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振宇.儿童心里发展理论 [M]. 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