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重视。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它在教育的内容、目标、形式和方法上有自身独特的地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何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位班主任应在实践中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准备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据《中国教育报》消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79.4%,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我中心、依赖心理严重、学习动力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弱等问题,更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任性、自卑、孤僻、厌学、焦虑等问题,甚至发生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事件。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指挥棒左右着学校教师的行为。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是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家长的期望过高
社会重视高学历的现象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许多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圆梦”计划。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还要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了100分,回家也要接受教育,生怕孩子骄傲自满,给他们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缺少玩伴,自我表现欲过强
有些独生子女由于受到父母、祖父母辈的宠爱,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在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缺少与小伙伴的交往活动,不懂得互相帮助。在班级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事。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如果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捣乱上课秩序。
(四)隔代抚养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了祖父母辈。改革开放以来,掀起了一股打工热潮,年轻力壮的父母们都到城里打工了,农村的留守孩子也越来越多。祖辈照看孙辈,大多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而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孩子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五)其他原因
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独,致使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有时会产生受人冷落的失衡心理;个别学生因自身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负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缺少关爱,而导致仇视社会等畸形心理。
三、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心理需求既有统一的共性又存在千姿百态的个性。开展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学生特殊的个性需求,也要关心他们共同的普遍性需求。学生的整体共性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的需求
如今的学生承受着种种心理压力:同学间的激烈竞争、家长的殷切期望、教师的严格要求、自己的外貌长相等。面对这些压力,他们对爱有着迫切的需求。那么,爱是什么呢?概括来说,爱是尊重、是宽容、是信任。作为班主任,要从内心里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孩子犯错误时,班主任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一想,用母亲般的爱去包容他们,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跌倒之后又一次次站起。
(二)表现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展现的欲望,都有被别人注意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一种普遍的共性心理,在低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会促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学习和生活。
(三)赏识的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的本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来自他人的表扬或奖励,总会使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这一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的年龄越小对老师的表扬就越重视,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中不断进步。
(四)探知的需求
小学生阅历浅薄,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当探知的需求与老师施加的教育影响碰撞时,就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它能驱使学生去积极获取知识,参加实践,改变自己的不良积习。当然,有时这种探知的对象是不健康的,班主任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采取抑制态度,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心理,满足其歧异的追求。只有透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准备
要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班主任除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概括起来,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悦纳教师职业
教师是一种甘于奉献的职业。悦纳教师职业,就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由衷的喜爱并对它充满信心和情感。不管是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得亦淡然,失亦坦然”。“悦纳”教师职业,是教师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之一。
(二)稳定而积极的教育情绪
教师的教育心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左右其行动,也关系到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班主任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以稳定、积极的教育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的真诚、信任和殷切期望。
(三)顽强的教育意志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为一叠叠待批的作业而烦恼,不能为某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而叹气,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天职,以满腔热情去工作,不断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细心地找出学生身上的不足,耐心地教育引导他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坚忍不拔的毅力,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也是社会的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网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从而使心理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健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对任课教师反映的课堂情况,班主任要及时做出积极反应,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说不利于任课教师的话,以免误导学生,并努力倡导心理互换,从而使学生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
(五)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知识
在这个信息纷呈、竞争激烈的时代,班主任要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学习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也为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奠定基础。班主任如果缺乏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把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当作品德问题去处理,整天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必将使学生感到特别紧张,有心理话也不敢或不愿和班主任说。
五、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批评或训斥,而是以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着力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困惑与烦恼。
(一)亲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了解和帮助学生矫正异常的心理,首先得亲近他们,做他们的朋友,因为只有亲近才有了解,只有了解,才能产生信任,只有信任,教育才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应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爱着孩子们的爱,梦着孩子们的梦,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痛苦着孩子们的痛苦”“蹲下来做孩子们的朋友,站起来做孩子们健康成长路上的明灯”。亲近孩子,可以打开通向孩子世界的道路,为教育创设一个必要而科学的心理软环境。
(二)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需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10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还需配备一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可以比较系统地进行心理科学知识教学,开展心理保健,培训练自我心理调试的技能,使他们掌握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班主任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针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此外,在课外活动,班会,团组织活动等各项活动中也要渗透心理教育。各科教师全员参与,将心理素质教育拓展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阶段,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去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个案研究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往往是一种团体的辅导,而对于一些非常突出的个体,单单进行团体的辅导还是非常不够的,这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实施。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应着重对学生作心理的深层分析,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做好科学、准确的心理分析,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得到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陶冶心灵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集体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其心理障碍,相互沟通,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它能使师生在活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帮助其解决问题。此外,班主任可利用黑板报、队角、学习园地、知识竞赛等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形式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
(五)家校同步,形成合力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件事。家庭是学生心理最容易暴露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在我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缺的,缺乏的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也缺乏必要的教育艺术。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另外,还要注意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关注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报导,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
(六)体验挫折,增强意志
学生学习时总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遇到挫折时,学生便会出现沮丧、失意等情绪。班主任应适时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挫折体验,使他们明白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乏坚强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荣誉和失败。不要把荣誉看得过重,失败后重要的是找原因,而不是看重失败的结果。在这方面,我尝试采取确立最近目标、树立榜样、创设适度情境、给学生一个可以接受的坡度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在由小而大的困难中进行磨炼,并及时抓住学生可能出现的受挫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对挫折的忍耐性和承受能力。
一位哲人讲过: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人们常说班主任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我想这个灵魂应是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和健壮的身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班主任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理应首当其冲,在平凡而又光荣的工作岗位上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