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浸润美育 随心而画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美术学科作为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应当充分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双减”政策下,小学阶段美术作业设计个性化意义非凡。本文对小学阶段美术作业设计个性化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美术作业设计提出个性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个性化;策略

“双减”政策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而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双减”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探索美术作业上的改革,在表现形式、实践体验、多元评价、因材施教上进行突破,做到控量提质、增加选择、协同推动,真正赋予美术作业“个性化”。美术作业个性化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个性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能够引导每一个学生在自身原有起点上取得最优化的发展路线。

一、小学阶段美术作业设计个性化的意义

美术作业设计个性化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生重视自我感受,将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认识自己并自我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需要克服的弱项并想办法解决。老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鼓励学生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中来,使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要求我们老师要勇于打破既往的教学形式,对美术作业进行多层次,个性化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的课堂感受和体验感,改造并优化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小学阶段美术作业设计个性化现状分析

(一)课堂结构封闭化

以往的美术课堂通常以老师为中心进行传授,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容易对一成不变的上课模式产生倦意,降低学生对美术作业的好奇心及创新思维。所以学生的美术作业带有教师的主观意识,作业呈现单调化。

(二)教学形式单一化

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备课主角,学生处于“缺席”状态。这样的备课结果是不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无法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而在日常教学中,新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中心,围绕教材配套的教案设计课堂,为应付教学工作设计出单一性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允许学生在作业练习时进行交流,美术课堂无讨论,从而无合作性。一些教师教学内容缺少丰富性,导致学生作业也是千篇一律,缺乏个人特征。作业成果个性缺失,出现“共性问题”。

(三)作业标准统一化

统观现在的美术作业,看不到学生该有的天性与灵气。为何出现这种状况?根源在于作业设计的标准是单一的,统一的。老师往往以构图饱满、比例恰当、涂色均匀为美术作业评价的三大标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受到了阻碍。

(四)指导评改单调化

一些教师在设计学生作业时,常常忽略学生的原有的美术功底和起点,作业标准统一化,导致作业评价单调化,片面化,无法根据学生的艺术水平进行精准的辅导评价,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导致作业指导具有盲目性、主观性,做不到真正服务于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小学阶段美术作业设计个性化对策

(一)聚焦层次之美——因材施教

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老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国教育改造》给予我一些教学的灵感。世界万物都存在差异,学生也存在着认知风格、思维特征、智力水平等差异性,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能。

因此,老师可以将“因材施教”策略引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盘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美术素养、能力倾向、“双基”等情况进行分层处理,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优等层,中等层,潜力层;以“多选”的形式布置作业,将学习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自行选择决定作业内容和难度。

例如湘教版《星光灿烂》一课的美术作业设计中,我在作业设计上考虑设计三种类型的作业供学生自选完成:学习活动一:学习用硬卡纸耐心仔细地折叠出一到两个浮雕星。学习活动二:动动脑筋构想单元形,用叠、剪、刻等方法制作剪纸作品。学习活动三:选择合适的纸材,利用各种产生立体感的方法制作一幅简单的浮纸雕作品。

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出不同基础学生所需要的作业难度,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得全体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二)感受体验之美——注重实践体验

其一:境域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共鸣

美术不够接地气?架空的课程无法让学生享受审美愉悦。构建真实的情境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如环境氛围、情境设置等给予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环境,用“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内而外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其二:注重教学机智,抓住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的原则。美术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实际等方面进行考虑,选取该年龄段儿童所熟知的生活场景或生活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教学机智,抓住课堂中不经意间的动态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内容,让课堂变得灵动有趣,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绪。

其三:学科融合,锐意拓展,寻找全新艺术语汇

尝试将美术课与劳动课进行学科融合,充分运用校园和学校附近的自然社区,引导学生观察有特点的植物。在这种类型的作业中,无需过度关注学生是否能画出惟妙惟肖的作业,只需知道这样的作业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引发他们对生活及现象的关注,这样的美术课程及美术作业设计也是成功的。

(三)重视形式之美——作业形式多变

美术作业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和形式要求所有学生,应该以学生想象力的提升为出发点,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因此,老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点,构思出新颖多变,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美术作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以《小树快快长》一课为例,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剪、贴、捏、叠、拓、印等艺术手法。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几种作业形式:1.剪一剪,贴一贴:用剪纸的方法表现树的不同形态。2.捏一捏,叠一叠:用轻黏土捏一捏树的形态。3.蘸一蘸,印一印:用拓印的手法印出树的形态。

(四)注重评价之美——评价多元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以作业评价作为判断学生的艺术水平,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进行评估。

例如教学湘教版美术课程《草丛中》时,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我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作品创意和构思,几位学生大胆地举手谈起自己对画面的感受。我还引导学生对画作进行互评,课堂气氛踊跃,小组间纷纷展开讨论和点评,有的学生说画面块面效果好;有的学生说画面线条干脆,作品看起来整洁有节奏感;有的学生谈起画面构图很好,画面效果丰富等。接着我进行教师评价与总结,肯定了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作品,并鼓励学生绘画时要自信落笔,逐渐引导学生自信的参与美术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堂作业外,还需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元化的评价作品。遵循学生感受,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根据作品的画面说说想法,说说颜色搭配的新意等,引导学生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中来。

四、以研促行,以美育人

聚焦美术作业个性化改革,提质增效,是核心素养下美育的新探索。“双减”下的美术作业改革,要做到多维度、多样化、精简化。作业的设计既要考虑作业效果,也要考虑是否会挤压学生的时间,还要考虑作业是否体现主体个性化,方式多元化等。美术学科作为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应当充分其独特的魅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天性和特点,合理地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个性化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系惠州学院—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实验区2020年度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互联网+的龙门农民画数字绘本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YQJSJY2020013)研究成果】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