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是从党和国家的教育大计出发,立足学生和育人本质。四维美育对促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有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人文美育,落实了“双减”的立德树人目的;社团美育,体现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家庭美育,有效缓解了家长焦虑情绪;科技美育,完善了家校协同机制。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国家的“双减”政策一定能完成预定目标,落地增效。
[关键词]四维美育;“双减”;学校;落地增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双减”政策的文献综述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教育事业制定的良方,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党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双减”政策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双减”政策在学校落地实施的困惑
“双减”政策,明确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来进一步达成立德树人、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双减”政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键在于落地实施及如何增效,尤其是在学校层面落地实施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如何体现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地位、如何合理指导家庭教育、如何协调家校合作机制?四维美育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二、四维美育的理论建设
(一)美育的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以“美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国内学者对“美育”的研究和可以分成两种方向,第一种“美育”是“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比如丁雯婧《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以美育人”若干问题的思考》、孙墨青等《当代美育理念如何切入学校艺术课程?》等文章中,都对“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作了研究。第二种“美育”是基于德育的学生精神教育,近现代中外均有研究,比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李泽厚提出的“艺术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以建设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即培育人性”的观点等;席勒在18世纪末用美育追求人性完满的思想,主张在感官和心理上要步入无限自由的意向世界和精神文明高地;现代研究者比如郑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张亚军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美育途径探究》、郭朝红等《农村小学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策略研究》,在学生德育基础上关注了学生的审美教育。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给予了清晰定位,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力求全面、客观反映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素质结构的需要。
综上,本文所指的“美育”是指基于德育的学生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二)四维美育的概念
四维美育,将美育与人文、社团活动、家庭教育、科技手段等要素进行结合和渗透,形成指向美育目的的人文美育、体现美育手段的社团美育、拓展美育保证的家庭美育、完善美育辅助的科技美育四维一体的美育体系,彰显美育的情操教育属性和活动属性,指向培养完人的素质目的。
三、践行四维美育,解答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困惑
(一)人文美育,落实“双减”的立德树人目的
主题班会课是美育的导入和总结,主题活动是美育的载体和升华。在美育设计和落实环节中,在学校组织开展爱国教育、传统节日、亲子关系等人文主题的主题班会课、主题活动,体现人文主题,渗透人文关怀,有助于落实“双减”的立德树人目的。
譬如国庆主题的《为国家健康工作40年》主题班会,从革命先烈的热血奋战到两弹一星的艰苦钻研,从为国谋独立的巍巍大国情怀到为民谋福利的兼济天下苍生,向学生娓娓阐述了祖国的美好、仁人志士的大志,树立学生望眼世界胸怀大志的高尚道德。
再譬如亲子关系主题的主题班会课,班会课上观看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出生》,让学生第一次直观地理解“出生”的艰辛和母亲的深爱,树立了家长伟大形象,拉近亲子关系。主题班会课在学校有序进行,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生在学校集体环境中共同感悟、共鸣,养成学生鉴赏人文美、表达人文美的能力,人文美育落在实处。
通过以上合理、多样化的人文主题班会课和主题活动设计,实现人文美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有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二)社团美育,体现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校内社团,美育在校:美育的场所可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但从组织架构、制度建立、实施能力等视角考虑,应坚持美育在校策略。
学校通过设立不同的学生社团,让学生脱离单独的学科知识学习,可以接触并感受到艺术、体育、科技、武术等不同领域的魅力,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这些美育实施过程,均在学校进行,由学校主导,体现了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
(三)家庭美育,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双减”之后,辅导批改作业不该是家长的主要工作,但家长要从事真正的家庭教育。真正的家庭教育,是要发挥学校等其他机构、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美育指导:可以突出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这一最根本、最有效的职能,包括了道德教育、自然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等丰富内容;家庭美育,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比如对父母陪伴的心理需求;家庭美育,让家长减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不忙于接送学生去辅导班路途,留出时间和空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最终达到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四)科技美育,完善家校协同机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利用好班级微信群这一科技美育手段,有助于完善家校协同机制。
班级微信群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和家班合作沟通平台,具有其鲜明的便捷属性、及时属性,在使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舆论的引导,“好榜样就像把许多人召集到教堂去的钟声一样”,让微信群发挥榜样美育属性,使学生表现更优秀;建立发动美育机制,让微信群发挥亲密属性,使亲子相聚更温暖;建立互动美育机制,教师和家长如果有看到一些好的教育故事、教育思维,可以分享到班级微信群,其他家长看到后尽量点赞并查看,让微信群发挥活动美育属性,使家庭教育更有方法。从而避免班级微信群出现无秩序、无监管、无引导的情况,使家班微信群服务于初中学生良好亲子关系、良好家校关系的塑造,完善家校协同机制。
结 语
“双减”政策是从党和国家的教育大计出发,立足学生和育人本质。四维美育促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有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人文美育,落实了“双减”的立德树人目的;社团美育,体现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家庭美育,有效缓解了家长焦虑情绪;科技美育,完善了家校协同机制。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国家的“双减”政策一定能完成预定目标,落地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
[2]郭朝红,曹景龙.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推进策略研究——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三一模式”为例[J].大学,2021(30):86-89.
[3]周宪.手工艺美育与触感体验[J].南京社会科学,2021(08):118-126.
[4]孙墨青,李莉.当代美育理念如何切入学校艺术课程?——从“眼与手”向“心与脑”延伸[J].美术观察,2021(08):76-77.
[5]许洪帅.改进学校美育——改革开放40年学校美育重大政策研究[J].美育学刊,2018,9(06):17-25.
[6]王德胜.学校美育的三个难点与三重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6.
[7]田莉.农村小学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27):173-174.
[8]杜鹏,冯红新.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美育[J].学周刊,2017(15):76-77.
[9]张盖伦.家长要成为“双减”政策的“神助攻”[N].科技日报,2021-09-16(006).
[10]王江清.微信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北京: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年9月上第17期总第395期: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