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智数学教学如果和劳动实践相分离,学生的学习就如无源之水,学生机械学习,低效模仿,数学学习被动、浅层,容易出现学困生较多、学习兴趣低下、没有创造性等现象。数学的学习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实践表明,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学生在做中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应用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劳动教育;培智
前言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正值活泼好动的阶段,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提升与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在培智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容易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教学需要与课程改革相互整合,为教学做好思想指引,而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目标是相契合的。
一、培智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育理念和模式较为落后
特殊学校的学生在智力、心理发育与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殊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其缺乏正确的教学认知。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吸纳培智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也未能结合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自信心理,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只是采用常规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强行灌输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不利于提高数学培智教学效率。
(二)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
就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也会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认知,因此,在培智数学的教学中需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但是,由于教师缺乏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不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导致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内在动力。同时,由于不能如对待正常学生一样严格教学要求,使得课堂教学环境宽松,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数学的学习主动性。
(三)培智教育重视度不够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情况,社会普遍了解较少。基于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以及独特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经费、良好的师资等,给培智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表现在教学中缺乏丰富的教具,也不能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难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与思维活力,使其思维不能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在培智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其具有非常强的基础性作用,能够起到工具性的效果,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因此,对于培智数学这门极具生活使用价值的学科而言,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就当前培智数学劳动教育的现状而言,是不太乐观的。首先,很多学生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时候,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够积极,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严密的教学规划,导致劳动教育与数学知识分离,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情况,社会普遍了解较少。基于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以及独特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经费、良好的师资等,给培智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表现在教学中缺乏丰富的教具,也不能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难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与思维活力,使其思维不能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受上述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未能构建生活数学课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概念,学习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培智数学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具备的价值,重视劳动教育,并将其巧妙地渗透在培智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寻数学知识的影子,不断地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三、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劳动社会实践
培智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相关的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的相互整合与渗透,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劳动所具备的魅力。当学生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时,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感受“劳动创造美”所具备的真正含义。
例如,培智数学知识“基础图形”相关知识学习,想要让学生对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可给学生设置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具有以上几种形状。比如,在商场中的地板砖,有些是正方形的,有些是长方形的;商场中的柱子,则是圆形的;等等。关于“百分数”的知识学习,同样可以结合商场的打折促销活动,让学生跟自己的父母去商场买衣服,有些衣服会打八折,有些衣服会打九折,而且有的商家为了竞争,除了打折活动,还会举办满300元减50元、满200元减30元的活动,让学生计算一下如何选择更加合适的卖家,取得更加划算的结果。之后让学生扮演商家的角色,如何通过打折促销活动,更好地吸引顾客,同时又能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当学生置身于商场,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更好的应用,并站在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会被提升起来,会形成更好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其以后在社会中更加科学地使用数学知识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让学生在商场中欣赏各类图形的服饰,感受这些服饰所具备的特色,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服饰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还要让学生进一步锻炼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与数学中学习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点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出更为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空间的概念,升级学生不断地创造美,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亲身感受自己的劳动收获,深刻地体会劳动所具有的魅力。
(二)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意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以及存在方式。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教师在组织开展培智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科学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从小对学生加以培养,深层次地对数学文化加以挖掘,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学生能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
比如:教师在对“10~20各数的认识”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可以采取渗透数学文化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在对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来认识比10多1的数,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一起读出10~20各数。之后,试着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小朋友们,你们真的太了不起了,不仅认识这些数字,还能将这些数精准地读出来,但你们知不知道这些数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们现在从“古人计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通过“古人计数”这一文化史的自然引入,学生可以模仿古人用手指头来数羊,但在数到10只羊以后,学生没有多余的手指继续数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想一想新计数单位是如何产生的?借助这种方式,学生不仅知道10后面的数是11,还体验到了“数(shù)源于数(shǔ)”,进一步感受十进制的起源。因而,科学地对数学文化加以渗透,学生不仅能学习到10~20各数这一知识,还可以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对数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从最开始的基本数学一直发展到现阶段的符号计数,在漫长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在不断的劳动中创造了文明,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劳动息息相关,在劳动中,人们的智慧会得到充分彰显。通过对这种方式的合理运用,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快速掌握10~20各数的知识点,还能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三)开展家校合作,渗透劳动教育
探究新时期培智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后能够发现,落实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教师应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告知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使他们认同相关课程活动,并要求他们在时间合适的情况下参与学校活动。
培智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得到更多支持,课程活动秩序更高,效果更加理想。但是即便如此,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在融合教育中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家长们发现了潜在的安全问题,降低了对教师指导学生劳动的信任,出现了家校合作失效等新问题,对学生基于数学学习的劳动参与形成了新的阻碍。要想有效地规避此问题,教师需提高对学生的劳动保护重视程度,在家校合作中预设紧急事件处理方案,去除活动场地的危险因素,有效防范危险的发生,保障学生安全。
(四)运用教学器具培育劳动操作能力
由于培智学生存在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注意力差、班级组成结构差异大等因素,极大影响着课堂的学习效率。针对培智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求最适当、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康复手段,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劳动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1.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制作相应的学具。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分为感知运算、前运算以及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在接受培智教育的学生中,多数认知障碍严重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状态均处于较弱的状态。结合其认知水平,教师可设计出能够给予学生不同认知与感官刺激的不同介质的学具以及真实的事务等展开教学,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养成劳动素养。例如,在《认识6》教学中,对于处在第一阶段的学生A,其在与食物的认知活动中,只能运用具体的6块糖果,处在第一、二两种运动之间的学生B,则可以采用6张糖果的照片,对于第二阶段的学生C,可运用以糖果作为参照的数字照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A要重点学习以手指将数字正确表示出来,通过两只手的操作以体验数量间的关系和区别;学生B需要借助贴图片的方式,去理解加法以及数字间的合成关系;学生C需要借助学具以及相应的数学符号,理解加法和等式的意义。
2.调整提示类型,增加学具使用层次性。在培智数学培智教学过程中,会包含对学生的提示,这些提示又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为言语提示、表情提示、视觉提示以及肢体协助等,且信息量不同,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提示程度。对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具体教学语言给予较多的提示,对于有良好认知能力、但语言表达发展表现迟缓的特殊学生,教师需要更多利用视觉图片,以及文字说明对学生进行提示,针对认知程度较弱且不可能实现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肢体协助,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关于认识6的教学中,教师就会针对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分别采用数字结合符号方式、实物图片结合数字、符号方式等展开教学,以通过学具使用的层次性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具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中,劳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因此,在培智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科学采用教学方法,合理地将劳动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保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整体认知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关龙.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21,28(3):1083-1084.
[2]史兰菊.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21(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