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分析道滘镇小学开展游泳必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状,提出道滘镇小学开展游泳必修课的对策。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东莞市道滘镇9所公、民办小学32名体育教师以及我镇小学游泳必修课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一个课内外一体化游泳教学模式的实施框架。通过课内外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对体育课堂与课外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调整游泳课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以及对课程进行整体融合等方式使得“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得到全面落实。
【关键词】游泳必修课;开展现状;内外一体化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改革需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通过不断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观念,让课程中比较困难、繁琐和陈旧的内容进行改变,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一个较大的体育课程观。为了能够让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得到落实,推动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增加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因此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能有效打破当前学校流水线式的教育方式。通过探讨小学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对我国改革教学现状以及实施新课程提供理论价值和现实帮助。
二、研究对象
东莞市道滘镇9所公、民办小学32名体育教师以及我镇小学游泳必修课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结合当前研究的目的与需要研究内容的要求,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利用互联网,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相关网站,对“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蛙泳”等词进行了检索后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文献,并系统地归纳与分析了这些文献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针对我镇小学生学习蛙泳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小学游泳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等。
(三)访谈法
对东莞市道滘镇9所公、民办小学负责体育工作的行政以及体育教师和道滘镇**小学的学生进行访谈,针对开展游泳必修课存在游泳场所、场所设备管理、游泳教练人员的能力结构、游泳学习安全评估、教学内容等向他们征求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四)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后,通过筛选有效问卷,对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运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了分析与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道滘镇小学游泳必修课开展情况
学校小学游泳教育优势是要有高教学效率,知识学习系统要完整,学生要有学习质量保证。
1.学校游泳必修课开设率
根据2019年《道滘镇游泳运动人才培养实施办法》文件相关规定可知,道滘镇政府对各小学学校开展游泳生存教育非常重视,各学校按照镇政府下发文件精神全面对中年级学生开展游泳必修课,得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设率100%。在东道府(2019)52号文,道滘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道滘镇游泳运动人才培养实施办法》的通知,第三章第六条明文规定在全镇公、民办小学中年级全年每班开设8节游泳课,每节课1.5小时,教会学生游泳技能。通过游泳必修课训练选才,要求各小学设立不少于32人的游泳队,全年训练不少于60节课时。
2.学校游泳必修课开设障碍
道滘镇小学近几年都有开设游泳课的传统,虽然游泳必修课开设率达100%,但是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全镇只有**小学、**小学和**小学有游泳场地,可用以本校学生开展游泳课。其它学校都没有游泳池,开展游泳课只能6所学校租车分批分时间段送学生到镇体校游泳池上课,这样路上来回存在安全隐患,消耗时间太多,占用了主科老师的正常课程,多教主科老师不同意这样的形式开游泳课。学校有游泳池的都不是恒温,没有供暖设备,只能在夏天短短4个月把游泳课和训练课完成,加上天气原因,能完成以上任务十分紧凑,效果不好。学校游泳池的不足使全镇游泳必修课开展带来障碍。
3.学校开展游泳必修课面临的问题
从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65.6%的体育教师认为开设游泳必修课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21.9%的体育教师认为游泳师资不足,12.5%的体育老帅认为游泳池管理困难。教师认不为在开展游泳课在管理和师资方面都不达要求,9所学校都没有专职游泳教练,也没有专职教师的泳池管理人员。在开展游泳课过程中如何确保学生安全,卫生条件,教师专业问题等都成开设游泳必修课也带来障碍。
(二)道滘镇体育教师队伍情况
从调查中发现道滘镇9所公、民办小学共有32名体育教师,其中专职教师26名,兼职教师6名,存在学校配备体育教师不足的情况。现在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全国对学生的健康体质的重视,体育课时增多,每天组织学生半小时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并每天下午的体育兴趣小组训练,体育老师承担的任务已经超过了语、数、英老师。
1.体育教师游泳教学资质情况
从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全镇公、民办小学体育教师获得游泳救生员证书有4人,占调查总人数12.5%;获得游泳社会指导员证书的有6人,占18.8%;没有一人获得游泳教员证,这反映了32名体育老师无一人有教游泳资质。从调查反映出小学体育教师的游泳专业知识、技能的欠缺,持有游泳方面资质证书的人数比较少,还有部分老师不能游100米距离。以上说明现有体育老师从业游泳教学资质也不够,这样开展游泳课就不够规范,效果不好,存在各方面隐患。
2.体育教师个人游泳教学能力情况
从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承担小学游泳必修课的教学任务有不少教师表示没有信心。自认为能够胜任游泳必修课的6人,占18.8%;自认为通过培训后能胜任游泳课的6人,占18.8%;有20位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游泳必修课教学,占62.5%。所以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游泳教学能力必须通过教师培训制度来提高教师能胜任游泳必修课的人员。
(三)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策略
1.利用体育习惯培养推动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通过构建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使得体育课与游泳课之间形成一体化,而体育课内与课外之间也形成一体化,两两之间进行结合,在相辅相成的合作下一起形成培养体育学习习惯的合理,为学生提供了体育学习、锻练的氛围。
例如,在面对三、四年级学生初学蛙泳时惧怕下水的心理恐惧时,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激励法鼓励学生下水训练,而在体育课堂外,教师可以反复为学生讲清楚游泳时不小心喝到水是正常现象,不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学会的人都会存在这个情况。
2.对体育课堂与课外活动进行管理
目前,游泳课教学大部分的学生是将游泳课看作是活动课。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借助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对游泳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游泳技能。不仅如此,所有的课外活动也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补充,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不断提升学习拥有技能的效率。让教师的游泳教学和学生的游泳训练变得更加高效。
例如,针对学生在蛙泳腿训练过程中出现力量不足问题,在游泳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水上增大推进力练习或是增大阻力练习等,而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就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陆地上的蛙跳练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腿部力量。
3.调整游泳课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
教师在游泳课堂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游泳运动概念,教师要将教学与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结合,避免出现教师教学过于被动的情况,通过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强调,提升学生全面掌握游泳技能的能力;在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让他们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和运动情感,从而让学生的自我运动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例如,针对学生在蛙泳划臂过程中出现的划水时手模水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在游泳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进行蛙泳动作时正确的手臂姿势,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概念,引导学生的对划臂动作的特点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在经过学生大脑神经系统的定向反馈后,学生对划臂动作的求知欲望就会得到激发。
4.对课程进行整体融合,丰富一体化教学内容
开展蛙泳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利用一种或多种学科与蛙泳教学教学整体融合,从而从内容方面实现小学游泳课程一体化。通过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合理,构建不同学科间有效融合的游泳课程一体化体系。
例如,针对学生在蛙泳过程中所存在的配合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游泳课与舞蹈课进行结合,为学生创编游泳操、集体舞等,这种通过运动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肌肉群之间相互协调,训练学生的肢体配合度。
五、结论与建议
在开展游泳课过程中如何确保学生安全、卫生条件,教师专业问题等都对开设游泳必修课带来障碍。教师游泳专业知识、技能的欠缺,这样开展游泳课就不够规范,效果不好,存在各方面隐患。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小学体育教师游泳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体育老师的游泳专业知识水平。针对小学蛙泳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内外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对体育课堂与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统一的管理、调整游泳课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以及对课程进行整体融合等方式使得“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得到全面落实。“课内外一体化”使当前小学游泳课教学不断得补充和完善,是小学游泳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发掘更多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炜.“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28(5):97-98.
[2]王素芳.小学生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J].科技信息,2017,25(26):296-297.
[3]谢丹.广州市中小学游泳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3.
[4]陈立新.厦门市中小学游泳活动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从生存教育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