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重综合、重实践,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表达反思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堂的有效实施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小学数学;合作交流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活动中,重点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式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1]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首先,“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所需教学课时也不少,往往需要2~3个课时,以及前期的准备工作所需时间较长。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只追求成绩,故这一类课程的教学进行简单化或边缘化,只为最后的期末考察做结论性教学。再者,活动课堂上需要实践、合作交流,学生活泼好动,课堂的把控难度大,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资源不充足
对于大部分以往从没积极对待“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来说,如果想要上好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前期必须做大量准备,包括查阅大量的教学案例、学具和学习材料等。但鉴于此类课程缺乏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相关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的配套资源的不充足,再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等问题,最终选择避开此类课程的教授。[2]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一)鼓励自主参与,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主角。因此,“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堂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的关键是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度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写教学设计时,应当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设计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还能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的课堂活动。关键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等基本情况。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数学学习的兴趣度。[3]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制作活动日历》为例,要求学生会综合运用年、月、日和正方体的特征等数学知识完成这个活动,是相关内容的后续性学习,旨在增加活动兴趣,积累活动经验。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课前教师应给每小组准备一套4个小正方体木块,并让学生明确研究的方向,弄清“活动日历”具体的功能,用“活动日历”的特点吸引学生的眼球,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课堂的乐趣和汲取知识的喜悦,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基础知识,凸显综合运用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说明基础的重要性。而“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学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同于常规的数学课,它重综合,要凸显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活动开展之初,教师要充分研究活动内容所涉及到哪部分数学知识,思考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等情况。[4]在活动开展之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解题技巧、数学思想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凸显数学知识的综合导向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为例,需要学生用8个、27个、64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并对其表面涂色,再根据涂色情况找出“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的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完成表格的数据整理,通过对数据的记录、观察整理,发现其内在规律,感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揭示内在的联系。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方式探索、发现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体会化繁为简的解决策略。[5]整个探索的过程综合运用了正方体的特征、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凸显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空间想象力。
(三)活动突出实践,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重实践,因为《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科实践。所以,“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核心是要引导学生实践,经历探索的过程,不是纯粹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引领、学生全程参与、交流合作与实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发挥教学实践性的作用,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发现、感悟和反思,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活动经验的积累,[4]注重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引导,要做到即会“学”数学,也会“用”数学,发展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
又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怎样通知最快》为例,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活动中先让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关键信息,再根据问题“怎样设计方案能尽快通知完?”开展自主探究,接着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分组越多,用时越少?”,最后接着问“是否还有更快的方法?”。学生在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探究中尝试用画图、列表等方式分析问题并交流自己的方案,形成共识,总结规律,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培养优化的数学思想,充分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5]
(四)注重表达反思,善于课内延伸课外
2022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和养成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并会用数学的眼光表达现实世界。可见,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应该注重学生表达反思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应给予学生表达交流、反思学习的机会,[3]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在思考过程中的做法和结果,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课内延伸到课外,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一课,因为这次活动课的研究对象是跑道,所以要想达到研究的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和研究,体验跑道弯道的外道比内道长,再通过测量知道两者的差距,理解“为什么在进行跑步比赛时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如果忽略这一环节,教师选择直接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介绍跑道的构成以及为什么站在不同的起跑线,学生会很懵、难以理解,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场所,学会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践性。
结 语
总之,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表达反思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活动开展之时,要充分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增加对“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与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国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19-20.
[3]王开敬.探索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J].教法研究,2020(31):81.
[4]黄石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堂的探索实践[J].天津教育,2021(11):134-135.
[5]刘燕.中山市小学数学教学要议[M].中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