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使人们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对艺术教育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许多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从本质上去进行,欣赏课是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课堂中,音乐教师选择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策略去引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欣赏课;教学策略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在音乐新课标的渗透之下,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理解能力,教师应采用适合儿童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育领域,从调研情况看,在教学方面虽然有诸多学者的专业研究成果,但其缺乏教学实践的经验支撑。多数教师缺乏完备的知识,以致于无法在教学方面形成系统的体系,在教学的效果上却难以达到自己预料的结果,这一现象在音乐欣赏课上尤为体现。
从目前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情况来看,一线教师在欣赏课的实际教学上是存在一定困惑的,如:乐曲分析中音乐要素的提取、难易程度的把握等。对于欣赏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情绪、节拍的设问,或是用教师用书中的原话照搬,这使欣赏课进入了打着音乐名义的非音乐学科的教学,任意的学科老师带着PPT,都能上“音乐”课,这并非教师之本愿。
面对这些困难,许多教师避重就轻,注重花哨浮于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及一年级学生实际教学情况,我在欣赏课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以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大象》为例。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欣赏教学方式研究
(一)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一年级学生好动活泼,,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由于年龄小,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尤为重要。
例如: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就要围绕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去进行教学设置。在课堂开始前,教师播放简易且旋律朗朗上口的的歌曲,如《大象儿歌》;亦或是在课堂上音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热身活动,根据大象的特点来进行扮演,教师可以邀请两个学生进行表演,分别演出大象的各种动作及说话,在投影仪上播放大象的动画片,并配有《大象》这首曲子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来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这些过程,教师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对音乐产生感受,不仅激发了兴趣,也熟悉了课题内容。
(二)强化小组合作,开展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且对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大的作用。但是,多数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只关注音乐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导致小学音乐课堂上的教学缺乏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必然不如人意。但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一方面,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做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促进课堂活力;另一方面,小组的学习方式,可以让生生之间沟通交流,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课上遇到的困难可以借助同伴的力量一块解决,面对音乐的阻力就大大减小了。
以音乐《大象》为例,为了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教学形式可以用分小组的方式同学们对音乐的掌握程度,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如果任务与问答相结合,学生可以提取歌曲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例如,在《大象》一课中:这首歌中是在描述什么小动物?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这首乐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你能想象一下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讨论,讨论结束之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讲述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在课堂中掌握知识,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内容。这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歌曲的旋律。这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提高对音乐的兴奋性,同时提高了音乐素质。
(三)立足关键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音乐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立足关键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期将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音乐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关于低学段学生聆听音乐中给出的教学策略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在《大象》的导入环节里,我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大象》为背景音乐,同时编排了一套以旋转为主的舞蹈动作,配合音乐进行律动,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走进音乐课堂,教师在课堂开始就为学生塑造了音乐氛围,也为之后介绍圆舞曲(音乐流派和形式,聆听音乐,并能用乐器或模唱来回应,例如边听歌边跳舞或走路)作铺垫。在多次聆听当中,学生能听出乐曲中所表达的到底是缓慢沉重,还是轻快活泼。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音乐中所描述的动物体型是庞大还是较小有个感知,教师可以同时引出低音区概念,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形态有直接关系。
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充分聆听音乐的时间,在动作模仿过程中调动学生多感官同时参与聆听活动,一定程度弱化了课程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动力。
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掌握音乐的要素的同时,用问题引导从而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发展音乐思维。
(四)强化问题引领,注重感知体验
音乐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艺术教育应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激发想象力,调动听者的感情,创造一个特有的形象,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机会,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经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理解每一段音乐,以任务驱动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多次聆听,然后任务扩展到描述音乐,用不同的符号代表旋律变化,这就构成了图形谱。学习图形谱不是主要要求,而是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利用此类工具来了解音乐。因此,我认为图形谱教学不应过于教条,而应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师生同绘的图形谱,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很好地使用这一工具。
结 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音乐欣赏课程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欣赏教学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在探索的路上,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课堂中,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对学生积极引导,努力探索更加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加强音乐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教育编辑室.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简线通用)(1年级·第2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