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某个项目主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展项目实践活动,完成项目任务,制定项目成果,进行评价的教学方法,他具有教学步骤逻辑性强,以学生为主体,项目教学要素真实,最终生成的项目学习成果可视化的特点。基于此新型教学方法,本文结合部编本初中古诗教学实况,以“以诗通文,项目铸学”为立意,对初中语文古诗的项目式教学应用展开了浅要探析。
【关键词】“以诗通文,项目铸学”;初中语文古诗;项目式教学应用
纵观当下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这个比例无疑表明,古诗文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古诗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虽然耗费甚多,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教师道不了古诗的经典之义,学生品不了古诗美感所在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纵然背诵了诗歌全部内容,却不明古诗所言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即使脱离了上述困境,古诗教学为了考试而教的风气也依然存在。
一、创设情境,突出诗歌的审美特性
激活学生的“向美”之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审美情境。而诵读之所以能够将个体带入诗歌的审美情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能通过韵律带动学生对具体可感的视听觉形象的联想。由此可见,诵读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想象画面,而不仅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例如,在《登幽州台歌》一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谈到了删除虚词不妥的原因,即:删除虚词,会让诗歌少了一个停顿,但由于此时的诗人已到了悲伤落泪的地步,故而节奏需要于此处缓一缓。显然,学生的这番回答已然能够透视出,他的诵读体验是带着想象的痕迹的。当他感知到节奏于三四句变得更缓慢时,他联系到了诗人的落泪的场景,也正因如此,他直觉地感到,节奏变缓,是因为诗人在悲,在痛。可惜的是,学生的想象虽然自觉地跟随着诵读迸发了出来,但由于教师后期并没有引导学生再去更为丰富地想象诗歌画面,教学的审美情境便由此而终止。基于这样的遗憾,项目式教学应在此处去加以改进。即,当学生在诵读之时,教师应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节奏、音韵等声音特征的带动下,开启自己的想象大门。如果说,那位通过诵读自觉地打开了想象空间的同学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为丰富地构建诗歌画面,那么,诗歌的审美体验也便能够在他的身心感悟中激荡开来。
二、项目式分析,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诚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在分析古诗时,总是爱绞尽脑汁地去弄清楚作者在说什么,却全然不顾诗歌与“我”的关系,于是,分析成了被动理解的活动,而读者的体验却全然被“作者中心”“文本中心”给边缘化。也正因如此,一系列诸如“诗歌如何表达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来写”“诗歌中的男子为何不上前和女子打招呼”的提问方式数不胜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阅读,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升。诚然,在古诗项目式教学中,教师不是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全然印刻在学生的大脑里,而是推动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此引发学生自主独立的阅读思考。可见,古诗的项目式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做到细致入微的精讲示范,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
那么,为了改善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分析模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尤其需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诸如,当教师给学生示范了《燕昭王》的解读之后,不妨把《轩辕台》的解读交给学生。也或者,当教师在项目式《燕昭王》之前,先留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就印象深刻的语句进行分析,当学生无能为力之时,教师再予以示范分析,而当学生重新调整分析思路之后,教师再去把《轩辕台》的解读交给学生,如此一来,项目式结论的分析探寻便是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之上,而非单向地依靠教师的分析传送。
三、归纳结论:强化思想情感的内化反思
在诗歌教学中,要能让诗人的人生信念成为学生面对现实社会的人生信念,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实现思想情感的内化。而诗人的思想情感之所以能够内化于学生心中,其主要在于,诗人的情感蕴含着人类普遍共通的心理情绪,故而,后人读古诗,亦能在共鸣之中泪流满面。
例如,《蒹葭》的男子不惧失败、坚持不懈地追求美人的精神,实则可以升格为古今无数人“向着心中理想,不惧危难的执着精神”。诸如辛弃疾为了收复祖国失地的理想,愿意一辈子与偏安势力反抗斗争;屈原为了保持心中的高洁,愿意以死抵抗。直至今日,仍有一批批感动中国的仁人志士依然在践行着这样的精神信念。若是教学用这样的普遍共通情感去召唤学生的个人情感,读诗不是在读他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在读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
综上所述,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周边资源,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在真实的情境实践中,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任务或问题,实现共同确定的目标,制作、展示项目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价总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依靠项目式教学开辟出的初中生古诗认知路径,能从文本内核中挖掘诗人寄托于诗中的心灵之声,让诗人真挚的思想情感在读者的内心留下深刻影响,从而促进初中生情感的兴发,进一步促成初中生思想品质与心灵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秀敏.乐画古诗相通,电教手段相辅——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学习[J].中国新通信,2022,24(2):177-178.
[2]罗小琳,杨文明,钟小玲,蔡金仪.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数据编码之旅”项目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2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