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等概念的提出,将高中语文教学引向了项目化、思辨化、任务群化。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古诗词的选文分布十分广泛,教材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现阶段高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古诗词具有篇幅小、语言凝练和跳跃性等特点,学生在解读古诗词时容易遇到看不懂诗歌、理解不了情感等疑难;另一方面,教师沉浸于原有单篇教学模式,诗歌教学停留在疏通文意与分析主旨上。基于目前高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对“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一、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冲击
语言,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使用环境,必然会走向衰落。古诗文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所谓曲高和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诗歌固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诗歌所具有的先锋性、高蹈性、精神性,已与当下的快速审美文化时代格格不入,加之从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获取各种各样信息的渠道广泛存在,不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内部条件的薄弱
从学生角度而言,快节奏的现代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带来巨大的冲击,冲击力和吸睛力更强烈,学生更有可能去学习和接受,但对古代诗歌的缓慢艰涩不感兴趣,这一方面源自于兴趣,另一方面与学生长期形成的固化的古诗阅读方式密切相关。
从教师角度而言,一方面受到与学生同样的影响,对古诗文解读的兴趣与能力止步不前;另一方面新教材背景下,学习任务群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古代诗歌单元中篇目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不以单纯的人文主题作为组合依据,此时传统的古代诗歌单篇教学显得尤为单薄,与培养高中生综合性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路背道而驰。
二、群文阅读与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关联
无论是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还是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多文本组合的阅读考察方式,都指向了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必然性。学生在进行相应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目标文本往往并不是某一单篇课文,而是多篇具有相似点和共通性的阅读文本。学生要同时进行多文本的阅读和鉴赏,并以此培养语文知识的建构能力和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积累的重要性。
而群文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整合阅读、主题阅读模式。具体运用到古代诗歌鉴赏备考教学中,是指选择一组同类诗歌或多道同类试题,进行集中的比较阅读与鉴赏,总结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鉴赏的诗歌风格、主题、情感、技巧等,将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鉴赏,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方式,一是富有新意,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通过对同类诗歌作品或设置的试题进行比较阅读,努力使学生在共鸣共情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能够把握重点、一语中的、答我所悟。
三、群文阅读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内梳理,助力语言建构与运用
1.群文阅读助力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等方面,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运用的各类表达技巧,学生往往是难以区别的,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难点。解决这一难题,通过群文阅读进行比较鉴赏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描写的手法时,可以把《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甚至是《赤壁赋》进行群文联读,《琵琶行》写的是由音乐产生的联想,比较注重对声音的描写,用联想来表现声音的美妙。《李凭箜篌引》写的是由音乐产生的想象,侧重于自我想象的描写,用自身的想象来衬托乐曲的美妙。《赤壁赋》则更多运用侧面描写来写箫声之精妙,三者都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突出了音乐的美妙。
2.群文阅读助力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诗歌的理解难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特别是重要字词、意象的陌生化,群文阅读有助于在阅读过程中梳理相同字词或者表达同义的字词,实现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如表1所示:
(二)有机整合,推动思维发展与提升
不同作者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品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以不同标准来作为诗歌划分的切入点,也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应用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创作出的作品,也很可能会存在风格上的差异,这与当时作者的实际心态、境遇和追求都有较为明确的关联。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了李白在不同人生阶段面临的截然不同的心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篇目的选定尤为重要。就古代诗歌而言,可以从诗歌的题材、意象、作者、情感、手法等角度进行分别归类赏析。例如在统编必修上册诗歌单元教学时,《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三首诗歌我们可以做如下任务探讨:
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主题和篇目的拟定,能够让学生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提升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同时倒逼学生不断地丰富对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观念及艺术观念的深入了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诗歌鉴赏习惯,这也是一种帮助学生进行个人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它能让学生意识到想要进行诗歌作品的鉴赏,仅仅从文本信息的角度出发参与鉴赏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拓宽自己的鉴赏视野,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诗歌鉴赏的学习任务。
(三)深度挖掘,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无论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还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僧敲月下门”,都是古人精于炼字的佐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这些美妙的诗句中展现。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需立足于诗词的遣词造句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挖掘,如此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氓》为何选择“桑叶”喻女子的容颜?正可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自古便喜用桃花形容女子容颜,那替换为桃花,行吗?《孔雀东南飞》开篇用五里一徘徊的孔雀作为引子,而在传统文化中,鸳鸯、蝴蝶为忠贞爱情的象征,更贴切文章内容,为何不用此两种事物作比?《采薇》用“薇菜”起兴,薇菜即野豆芽,从形态而言,野豆芽细小脆弱,在军旅生活中不显突兀吗?为体现边境荒凉、战士勇猛、战争惨烈,换成高大威猛、又有沧桑之感的“树”,岂不更好?通过替换事物,比较异同,探寻诗人创作的别具匠心;通过锤炼语言,促进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内外关联,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代诗歌承载和表达着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教师可以开设相关教学活动达到弘扬先进人物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目的,比如增加品评经典篇章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民族精神,可以增加教学环节,让学生诵读文化经典,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经典的内涵,同时在快乐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中的“酒”文化研读,探讨“酒”文化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诗人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耳熟能详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海量,贺知章、元稹等个个都喜欢饮酒,许多不朽之作就是在这种酣畅淋漓之时创作并流传下来的。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得意之时,酒来助兴,映出英雄本色胸襟;潦倒落魄之际,酒来遣愁,抚慰谪客征人忧郁凄怆心怀。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绵绵不绝、无尽无休,滋润着诗人或豪放或深沉或缠绵或愤激的心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之魂。这种报国之志反映于诗词之中,与“酒”的水乳交融的结合,折射出诗人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凝成一种浑厚沉郁,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酒文化,如我们最为熟悉的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因此群文阅读可以助力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实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通过学习诗歌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立德树人的育人观背景下,不仅仅实现自我的提升,更是通过学习古代诗人的情怀构建自己和民族、自己和国家甚至世界的高质量联系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无差别、无特定指向的诗歌作品阅读教学前提下,群文阅读产生的价值是统一的。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说,群文阅读引起阅读方式的改变,从传统由点到面的扩展方式转变为多文本交叉渗透的互动模式,在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助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意识及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获取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说,能够明显促进专业能力提高。如群文阅读观照下的备课,势必需要越过教参收集更多的文献资料,并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从“古典诗歌→白话文学”的狭隘视野中走出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构思、意蕴、形象等多个角度欣赏,获得审美体验。因此,诗歌的群文阅读本质上是一种阅读材料系统化的组织方式,即在同一议题、多个文本的组织模式下,充分满足多个角度的欣赏需求,符合“三新”背景下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童玲.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中应用探究[J].读与写:中旬,2022(10):0115-0117.
[2]张彦争.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00(009):112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