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本文从“合作小组”“情境式体验”“换位思考”等三个角度,阐述教师如何引导小学生在校园生活的真实交往中自然生长出良好的同伴关系,收获真正且长久的友谊,受益终生。
【关键词】同伴关系;合作小组;情境式体验;换位思考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儿童的同伴关系主要是同龄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关键时期。调查表明,学生在四、五年级的时候,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容易只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别人。在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只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也有一部分学生正好相反,他们渴望在与人交往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收获友谊,所以往往没有自己的看法。这两种同伴交往的态度都不是真正的与人沟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
那么,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既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也尊重他人的看法,哪怕出现矛盾和分歧时,也能够真诚坦率地与人沟通,从而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呢?
一、“合作小组“:让同伴关系在合作中生长
苏霍姆利斯基说:“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之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的形成必须让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为群体贡献力量。
合作小组,创造了学生之间了解、交流、互助的机会。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的成员学习倾听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学会共同提高,这些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都得到生长。
首先在小组成员分工时,六位成员必须人人有自己的岗位,并在自己的岗位上负起责任担当。组长要把任务落实到每位组员身上:作业员负责按时收发各科作业;卫生员负责本组的地面干净、督促大家把桌肚整理清楚;检查员则是每天检查常规和礼仪;就餐员必须在午餐期间为大家分饭、添汤和擦桌子;组长是总管,像小老师一样管理好整个小组,带领大家一同进步。
合作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了各自的岗位,让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更有凝聚力,无疑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然而,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人,在小组合作交往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可避免。比如,组员之间因为评分的不公平,而导致冲突;再如,歧视或者欺负弱小、成绩落后的组员;又如,组员不听组长管理,等等。
同伴交往产生矛盾之时,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引导的契机。有一次,“同心组”的六位组员一起来找我告状,其中一位组员小高还伤心地哭着。其他五位组员一致谴责小高,希望把小高从组内“赶”出去,要求老师给他们重新换一位组员。原来,小高同学因迟到、不戴红领巾、拖欠作业、课堂讲话等,给小组连续几周都丢分,使整个小组的常规评分在班里垫底。组员们没有办法改变他,又希望小组能有起色,就联合起来要求换人。
看到这样的场景,如果我满足了其他组员的要求,把小高换掉,无疑对小高是更深的伤害,同时也不利于小组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利用好这一同伴交往教育的契机呢?
我让孩子们体会下小高的心情。“你们希望自己的小组在常规评比中争先,这显示了你们的团结进取之心,老师为你们点赞!但是你们理解小高的心情吗?”
接着,我让小组同学站成一排,小高出列。
“谁愿意当一回小高,站到大家面前来?”
组长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请大家伸出右手,用生气的表情指着‘小高’,然后每个人对着他说出自己的不满。”
四位组员轮流伸着右手,指责这位替身“小高”。
“现在,你们把对小高的不满都说出来了。‘小高’是什么感受呢?”
“小高”说:“我很难过,想大哭一场。我也想努力让你们看见我的进步,可是,你们都那么讨厌我。我没有改变的勇气,只想破罐破摔,让你们看到我在组内也很重要。”
“是啊!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把小高换到别的组,那个组的组员会怎么看小高?换人,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
法呢?”
组员们沉默了。不多时,他们主动提出不能排挤小高,而是要想办法帮助小高克服各种困难,帮助他共同提高。目睹了这一切的小高也擦干了眼泪,决心自觉改掉坏习惯。
令人欣慰的是,从这次“换人事件”之后,这个小组再也没有提过要换组员。而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常规评比一周比一周有进步,最终在期末时,还被评为“最团结”合作小组呢。
合作小组也是个小型的社会,组员间在交往中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十分重要。林崇德教授认为,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当然,在教育实践中每个学生的岗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期的期末,学生有一次申请调换岗位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和组员商量,达成一致后在班级公布。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同伴交往合作中自由生长。
二、“情境式体验“:让同伴关系在道法课堂中生长
德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鲁洁先生一贯主张德育课堂要“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她说过:“发生在课堂上的变革可能只会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它可能就发生在教材中的某一课,课堂中的某个活动,教师所采用的某种方法。”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同伴交往教育,也应该充分重视每一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所提供的同伴交往的鲜活事例,细心了解学生,并仔细琢磨,坚持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用好这些事例,更好地实施班本化教学。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我们的好朋友》中“说说我的好朋友”部分,设计了引导学生难以交到朋友的原因。教材以图文范例的形式,刻画了四位人物形象,分别代表在性格上存在嫉妒、小气、偏见问题、欺负他人等儿童人物形象。我们在执教的时候,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深度,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就需要我们从从学生内在视角出发,把静态的图文范例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的日常交往。
比如,此图文范例的第二幅图,“凯凯不舍得让同学踢自己新买的足球”,从中很容易看出凯凯很“小气”。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对凯凯人物性格的批评上,就失去了这个图文范例的教化价值。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教学录像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凯凯找不到朋友的原因。
录像画面演示:在碧绿的操场上,同学们听到下课铃响起,冲向操场,欢乐的课间活动开始了。当三五个男生邀请凯凯一起加入踢足球时,凯凯很不情愿地抱紧他的新足球,说:“你们踢得太狠了。”同学们被拒绝了,有的径直走开,有的说凯凯是个小气鬼。
生动的画面感,一下就吸引了学生,我引导学生思考:凯凯这么小气,是不是有原因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回答。他们从各个角度去猜测并理解凯凯小气的原因。最后大家都同意,也许凯凯从小到大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强调要保护和照看好自己的东西。因此,对新买的足球,凯凯格外珍视和保护。
我进一步总结引导:“凯凯对自己的东西过于看重,导致他没有朋友。我们在和小伙伴玩的时候,足球固然珍贵,但是和足球一样珍贵的是什么?”学生都明白,能和同学们一起玩,友谊也珍贵。
道法课堂是儿童生活的浓缩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借助情境还原生活,用丰富的、有深度的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性格对友谊建立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并调整自己的性格。这样的教学,教室中有类似凯凯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受到教育。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让其他学生对凯凯这样的学生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改善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关系。
三、“换位思考”:让同伴关系在尊重友爱中互相宽容
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友谊,并渴望与好朋友保持长久的友情。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正如红遍网络的漫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说的那样,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么,如使朋友之间的友谊永葆新鲜呢?
换位思考,是指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想人所想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将换位思考的心理技术运用到同伴交往教育中,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小天代表班级参加了100米短跑赛,得了第三名。好朋友小亮没有参加比赛,他说:“你不是‘飞毛腿‘吗?才跑了第三!我都比你快。”小天和小亮争吵了起来,那天他们没有一起回家。之后的几天,他们也都没有互相理睬。小亮很难受,来找老师谈心。
我采用“换位思考”的心理技术让他做了一回心理体验。
“你和小天是从幼儿园到四年级的好朋友。这么多年形影不离,你又是很看重友情的人。现在,好朋友不理你了,你觉得很难受,对吗?”
小亮点头,眼眶里擎着泪水。
“老师想邀请你一起来做个一小游戏,请你站在小天的角度去替他想一想。希望这个游戏能够帮助你解决困惑,好吗?”
于是,我找来了小天。我让小天坐在椅子上。小亮站在椅子背后,用“我觉得很生气,是因为——”的句式,替小天说出生气的原因。在我的引导下,站在椅子后的“小天”终于说出了:“我很生气,是因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比赛得了第三,已经很不开心了。你没有安慰我,却嘲讽我。”
我又让小亮坐在椅子上。小天站在椅子背后,用“我觉得很生气,是因为——”的句式,替小亮说出生气的原因。同样在我的引导下,站在椅子后的“小亮”说:“我生气是因为,我觉得你没有尽力为班级争光。”
一番角色互换之后,双方分别站在对方的角度说出了心里话。小亮和小天之间的隔阂消除了,他们互相道歉,和好如初了。当然,我也提醒小亮,班集体的荣誉很重要,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很珍贵。
换位思考最关键的一步是要觉察对方的情绪,紧接着再去理解这份情绪背后的原因。这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它可以让学生学习更理性地思考问题,从而在同伴交往中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真正的友情需要时间来滋润,也要真心来浇灌。友情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著名作家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其中学校生活中同伴间的人际交往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生良好的同伴关系不是刻意“教出来”的,而是引领陪伴着学生在真实的同伴交往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山本昭生.换位沟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3]马兰,盛群力等.多彩合作课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