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浅议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的优势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列举了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的优势: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的良性发展,正向着“互联网+教研”形态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优势

2004年,美国墨西哥州立大学约翰·密尔(Jon’a Meyer)和塔拉·格雷(Tara Gray)在他们合著的《教学中的改革》一文中,提出教师同伴互助、伙伴指导活动是一项教学中的改革。另有一项评价研究发现:不足25%的教师会基于学生评价而产生变化;不足10%的教师会对同伴和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评论做出反应。另外,还有研究报告显示,超过80%的同伴互助、伙伴指导教师会在他们的教学中产生变化,学生也能得到积极的影响。(见图1)[1][2]

一般而言,个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其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自发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的过程。[3]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技术这一载体的辅助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同伴互助会有以下优势:

一、改变了教师同伴互助的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实践性知识发展、积累的过程。[4]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的同伴互助已成为教师发展的新模式。

教师个体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除了受个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还受其所处团队的影响。安徽池州市教育局赵永全老师以及池州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的曾晓红老师在《同伴互助的方式、基本模式和措施研究》一文中提出: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课程发展的不竭动力。建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各级教研室和学校的核心工作。[5]开展同伴互助是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三种基本力量之一,既强调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流和讨论的权利,又强调在机制上以学校为中心和主体,引导校外教学研究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研究和解决学校的教学实际问题。

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教师个体参与同伴互助一般有以下三种路径:

A.上级安排结对子——明确发展目标——与同伴共同交流——与同伴共同提升

B.自己定目标——自己找同伴——与同伴共交流——与同伴共同提升

C.通过网络自寻伙伴交流——确定合适的人选结为同伴——相互明确目标——与同伴共同提升

以上三条路径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年代,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第一种路径比较被动,适用于90年之前,当时信息技术不发达,教师的同伴互助处于线下状态,同伴之间是可见、可谈的,这对于新教师尤有帮助;第二种路径趋于主动,流行于90年到00年之间,那时信息技术开始普及,但应用不广,因而对于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骨干教师的帮助更明显;第三种路径更能体现个体的主动性,主要流行于2000年之后,这时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教学教研中得以广泛应用,同伴互助的方式也由线下过渡到线上,互助的团队也从线下的数十人上升到线上的数百数千人,因而更适用于各类教师。

作者一直担任学校学科组长和片区教研组长,经常要组织教师教研活动,2009年前后又担任了三年网络助学导师,对于线上与线下的教研模式比较熟悉。在线下教研模式中,教师们的互助同伴顶多局限于一个科组或片区,人数不超100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互助团队就远远超过这个人数。在担任网络助学导师期间,导师可以同时指导300名线上学员,与这300名线上学员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同伴互助共同体;这个互助共同体还可以不断增容,比如可以与其他的助学导师同时进行线上的主题研讨和专题讨论,这样一来就组成了一个接近1千人的庞大的同伴互助共同体,这是线下方式望尘莫及的。以今年疫情期间作者参加过的几场线上研讨来看,每一场随随便便就是几千人参加,大家除听、看以外,还可以在互动区留言、提问、交流,气氛之热烈绝不亚于线下模式。

经过实践对比,作者发现线上与线下教研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

由此可见,路径改变了,效果自然不同。

二、突破了教师同伴互助的时空限制

线下的教研交流往往需要组织者与参与者排出一个下午进行碰头、研讨,而线上交流则很好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做助学导师为例,身为导师可以合理利用时间对学员上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对学员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这样导师和学员虽然不能面对面,但却同样可以取得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在整个网培过程中,导师与学员在短时间内由最初的陌生到最后的互相理解、合作,结成一个双向的、多向的交流群体,这是传统的培训模式不可超越的,尤其对乡镇级的教师来说,鲜少有机会外出研修、培训,本地的教师素质有限,即使有教师合作共同体,帮助也不大。网络培训的展开,省市级的名师通过互联网远程指导乡镇教师开展学习共同体的研讨,借用课例观摩、专题研究、分享交流、撰写日志等方式,实实在在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传递给了乡镇教师,也把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模式带给了乡镇学校。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听课不停学”的倡议下,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给学生带来了福利,资源的生成和反复使用也给教师的线上同伴互助提供了便利。而在线资源的生成,是需要一个个体或团队的分享和内化过程的。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体会,供同伴分享,再通过网络寻求自己需要的答案,有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定向联系。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教师们调课和走动,使每一个合作共同体的成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由个体教师变成了研究共同体,最后成为了“学校群”。[6]新冠疫情期间,端州区小学语文教研会就组织18所公办学校,309名语文教师为1-6年级学生录制了15周的网络教学课程,共计262节教学微课。为了录制好这262节微课,老师们构建了三级研课网络:年级录课研课网——校级录课研课网——区级录课研课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校群。作者亲历整个过程,见证了教师同伴互助共同体取得的五方面成效:1.聚焦学生长远发展的四类课程;2.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录课模式;3.客观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4.客观上促进统编教材的教研;5.客观上消除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大大提升了端州小语学科和教师的影响力。

三、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的良性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体验了越来越多的线上交流平台

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老师们更偏向于“网络”化研习。“网络”资源更广泛、学习机会更多、观点更丰富,最大限度地支持构成学习共同体的条件,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有效性,保证了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7]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青年教师们的同伴互助在庞大的学习共同体里完成学习、交流、积累、提炼,他们更愿意突破时空的限制去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利用网络平台撰写教育教学日志,开放评论区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自己从中得到教育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利用网络平台的支持进行班级管理,增强与家长、学生的课后互动,自己从中得到班级管理水平的和交流沟通水平的提升;通过教育公众号的学习,自己从中得到教学理论的强化和对教育现象的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2014年前后,国家教育部的“三通、两平台”在我们本地落地,校校通、班班通,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我们已不再满足于这些了。智能手机的升级、手机像素的升级让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随手拍,从而有了多的教学资源;无线网络的覆盖,让我们的教学交流更加多元化、时效化;作为教师,我们无需守着一台电脑,等着网络资源的下载;出差在外,我们不用再携带笨重的手提电脑,只需一台智能手机或平板即可。这些改变得益于越来越多APP的出现。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用的WPS、手机邮箱、手机用的扫描全能王、抖音等APP的出现,,让教师同伴互助共同体有了更多的交流平台、更便利的体验。

2012年之前,本地教师喜欢用QQ聊天,建立的QQ群仅限于文件的上传下达;到2014年,微信使用普及,大家喜欢上这个可以语音直发的APP社交软件,但大家仅限于社交聊天;2015年,越来越多的微信群建立起来,语音功能、影像功能、多人聊天功能的出现让老师们越来越喜欢,很多学校都根据学科组开设了教研群,此时的群聊不仅仅用于社交,很多时候还可以进行评课议课;2016年,端州区的小语教研会在赛事中采用了现场微信评课,组织听课老师们就自己听到的课在群里评议,大大活跃了气氛,也让更多的教师有发言机会;2017年,端州区小语会在赛事中不仅设置了微信评课环节,还设计了微信投票环节,这就让区小语群与各校的小语群实现了无缝对接,大家先在学校的小语群里发表评课看法,继而由负责人将大家的意见汇总反馈到区小语群,并进行投票。这样一来,即使不在现场观课的老师也能通过大家的评议对参赛课例了解一二。到了2018年,大家在教研中除了传统的模式,还尝试了远程教研、打卡教研、教研直播等,越来越多的微信小程序为大家利用,老师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以2018年六月份为例,本文作者在自己的群里收到了外地教学直播的信息,就转手把这个信息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后来,这条信息在朋友圈里不断转发,基本上端州区的小学都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每所学校都有老师点击那条链接参与学习和研讨,无形中,大家又组成了一个同伴互助团体。在这个互助团体中,无论是传播信息,还是实施过程,大家都无需多说什么,但收效很不错。

又如作者学校的陆宇茵老师最近三年研究的“图文编辑APP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一共有4位教师参与,他们在使用中对比了美篇、简书等多个APP的优缺点,实际使用多个APP编辑了系列电子报刊,通过微信空间、QQ空间、微博空间等途径传播,无形中又为有意在习作教学放学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同伴互助空间。

(二)解决了职业空档期的问题

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每所学校都有较多的老师碰上了孕期、产假,还有个别老师一胎、二胎接着来,假期也连着休,孕育、生产、哺乳,让教师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职业空档期。

如何让这个职业空档期得以解决?信息技术的支持让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前,进入职业空档期的老师基本上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当他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会觉得一切都不适应,因为教材发生了变更,理念发生了变更,学生也有变更。如今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老师即使处于职业空档期,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校情、班情、生情,回校后不至于感觉落后太多。以作者指导过的青年教师小胡为例,在课题研究期间,她经历了二胎的孕育、生产、哺乳,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个人进修、学习和成长。孕期中,她成为了省思品学科的骨干教师,去了中山黄志瑄名师工作室跟岗,在跟岗期间完成了15天的跟岗笔记,在线发表了多篇日志,这些内容都成为课题组其他老师学习的内容。在她休假期间,其他老师对她朋友圈、QQ空间、博客的点击、阅读、点评、交流成了她与其他老师的互助学习时间,依然是很有用的。2014-2019年,胡老师所获奖项数不胜数。

(三)为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提供了探索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老师们也可在网络直播课程、智慧课堂应用、微课应用、大数据的应用、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多领域探索。

作者本人在2018-2019年间依托“互联网+教育”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着重体现的是:1.借助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带动学员和更多的名师参与名师引领、网络研讨、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均衡发展;2.以“互联网+”拓宽教研空间,构建“学—导—研—训”全方位平台,加快“名师工作室”平台的开放和建设;3.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给基础教育注入新活力,推动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助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此,作者的研究团队还申报了相关的研究课题,研究思路如下:

作者所在学校也与区域内的兄弟学校组成教学联盟,共同探索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大数据的特点体现为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和高价值。大数据思维,是指对大数据的认识,对组织资产、关键竞争要素的理解。[8]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通过捕捉课堂上多样的、海量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为课堂教学诊改创造了更加科学、客观的平台。同时,作者也希望通过这方面的探索实践成为教师同伴互助的又一载体,帮助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不断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同伴互助定能不断推陈出新,其突破时空局限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凸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必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左璜,黄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04):53-59.

[2]吴秉健.国外教师同伴互助、伙伴指导研究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05):79-81.

[3]吴刚平.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3(10):63-67.

[4]孔云.网络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S1):26-28.

[5]赵永全,曾晓红.同伴互助的方式、基本模式和措施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6(06):134-136+141.

[6]汤轶辉,周跃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野:“学校群”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06):19-22.

[7]陈佩妮,何桂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08):9.

[8]朱国美.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思考[J].职业,2019(22):96-97.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