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同伴冲突,即同伴交往冲突,是青少年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当学生在学校发生了矛盾冲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通常情况下都会觉得很烦躁。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书面表达(写下来)的方式复述事情的经过,不仅能客观完整地复盘整个冲突过程,还能让学生理性清晰地判断各人行为的对错,也方便学生家长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经过。教师始终能保持客观平和的心态。
【关键词】小学生;同伴交往冲突;教师引领;复盘;解决冲突
一、问题简介
课间时分,班上几个学生发生争执,打了起来。两个学生挂彩,一个学生的脸上有被抓伤的血痕,另一个学生的膝盖被磕破,有伤口。他们被带到老师面前时,哭哭嚷嚷,各执一词,都认为是对方的错。
二、问题分析
小学生同伴冲突,即同伴交往冲突,是青少年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指心里水平相当或同龄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敌视、排斥或侵犯。小学生常见的同伴冲突主要有言语伤害、孤立排斥、威胁、身体暴力、破坏等。
诱发小学生同伴冲突的常见因素有:个性不完善;社交技能不足;认知差异;自我中心思维突出。
当孩子们在学校发生矛盾冲突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通常情况下都会觉得很烦躁,又得扮演多重角色了:“警察”破案,“法官”断案,心理疏导,引导教育,家校沟通……
三、解决策略
(一)各自写下事情的经过
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教师让孩子们找位置坐下。每人给一支笔和一本稿纸,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写下来。初稿如下:
1.彭宇:下第二节课时,我看到李跃和古俊熙在一起玩,我也想跟他们一起玩。可古俊熙叫李跃不要跟我一起玩,还推倒了我,害得我受伤了。肖晨夕看到了,也来帮他一起打我。
2.李跃:课间,我跟古俊熙在一起玩,彭宇突然就从后面搂住我的腰。我就叫彭宇快松手。可他就是不松手。古俊熙就过来帮忙,想掰开彭宇的手,彭宇就抓古俊熙的脸。古俊熙被抓伤了脸,就去推彭宇。彭宇摔倒在地上,磕到了膝盖,流血了。彭宇抱住古俊熙的腿不放,还要咬古俊熙的手。肖晨夕看到了,就过来拖开彭宇。彭宇打了肖晨夕一拳。
3.古俊熙:下课了,我跟李跃在一起玩,彭宇就来捣乱。我和李跃都不想跟他玩,他就抱住李跃不放。我帮李跃掰开彭宇的手。彭宇就抓我的脸。我的脸被抓疼了,我很冒火,就去推他。他没站稳,摔倒了,膝盖流血了。他就抱住我的腿不放,还张开嘴咬我的手。肖晨夕就来拖开他,不让他咬我。彭宇就打了肖晨夕。
4.肖晨夕:我看到彭宇和古俊熙打起来了,我就叫他们不要打了。我去拖开彭宇,结果彭宇又转过头来打我。
(二)教师引领复盘冲突过程
根据他们的书面描述,当着他们的面一个个对细节,还原了整件事情的始末:
下第二节课的课间时分,李跃和古俊熙在教室后面玩游戏。彭宇也想加入他们的游戏,就从后面拦腰抱住李跃。李跃觉得不舒服,就叫到:“彭宇,你干嘛呀?快松开手!”彭宇说:“我也想跟你们一起玩。”古俊熙说:“李跃,我们不要跟彭宇一起玩。”古俊熙还伸过手来掰彭宇的手,想让彭宇松手。彭宇很生气,就伸手去抓古俊熙的嘴巴,古俊熙一躲闪,就把古俊熙的脸给抓伤了。古俊熙被抓伤了脸,觉得好疼,也冒火了,就扑上去撞彭宇。彭宇没站稳,摔倒了,膝盖磕着了地板,受伤了。彭宇就抱住古俊熙的腿不放,还要咬古俊熙的手。旁边的肖晨夕就大叫起来:“快去告诉老师,彭宇咬人了!”肖晨夕去拖开彭宇,彭宇转过身来打了肖晨夕一拳。
(三)各自修改补充自己的陈述
1.彭宇:下第二节课时,我看到李跃和古俊熙在一起玩,我也想跟他们一起玩。我就从后面拦腰抱住李跃,李跃叫到:“彭宇,你干嘛呀?快松开手!”我说:“我也想跟你们一起玩。” 古俊熙却说:“李跃,我们不要跟彭宇一起玩。”古俊熙还使劲掰我的手。我很生气,就伸手去抓古俊熙的嘴巴。古俊熙一躲闪,我就把他的脸给抓伤了。古俊熙也冒火了,就扑上来撞我。我没站稳,摔倒了,膝盖磕着了地板,受伤了。我不甘心,就抱住古俊熙的腿不放,还要咬古俊熙的手。旁边的肖晨夕就大叫起来:“快去告诉老师,彭宇咬人了!”他又来拖我,我觉得他跟古俊熙都是一伙的,就打了他一拳。
2.李跃:课间,我跟古俊熙在一起玩,彭宇突然从后面搂住我的腰。我就叫到:“彭宇,你干嘛呀?快松开手!” 彭宇说:“我也想跟你们一起玩。”古俊熙说:“李跃,我们不要跟彭宇一起玩。”我继续叫彭宇快松手,可他就是不松手。古俊熙就过来帮忙,想掰开彭宇的手,彭宇就抓古俊熙的脸。古俊熙被抓伤了脸,就去推彭宇。彭宇摔倒在地上,磕到了膝盖,流血了。彭宇就抱住古俊熙的腿不放,还要咬古俊熙的手。肖晨夕就过来拖开彭宇。结果他们又打起来了。
3.古俊熙:下课了,我跟李跃在一起玩,彭宇就来捣乱。我和李跃都不想跟他玩。我说:“李跃,我们不要跟彭宇一起玩。”可他就是抱住李跃不放,我就去掰开彭宇的手。彭宇就想抓我的嘴,我一躲闪,就被他抓到了脸。我觉得好疼,也很冒火,就去推他。他没站稳,摔倒了,膝盖流血了。他就抱住我的腿不放,还张开嘴咬我的手。肖晨夕就来拖开他,不让他咬我。他们就打起来了。
4.肖晨夕:我看到彭宇和古俊熙打起来了,就大声喊道:“快去告诉老师,彭宇咬人了!”古俊熙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想他被彭宇咬到。就去拖开彭宇,彭宇转过身来打了我一拳。
四、效果验证
(一)平复情绪
刚才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吵吵嚷嚷、抢着说的混乱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通过写,用语言将情绪真实地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地激活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大脑皮质,帮助孩子平复心情。
(二)客观还原冲突的全貌
通过孩子之间的互为补充,详细还原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共情式倾听了解冲突的起因,确认问题所在,掌握冲突的全貌。
(三)引导孩子自行解决冲突
教师:彭宇,你为什么要抱住李跃?
彭宇:我就是想跟他们玩。可他们都不喜欢跟我玩。
古俊熙:每次你玩输了,就会耍赖。
彭宇:谁叫你们总是赢,我玩不过你们。
教师:那李跃,当彭宇抱着你时,你是什么感受?
李跃:我觉得很难受,很想挣脱。
教师:彭宇,听到李跃这样说,你怎么想?你能想一个让大家都舒服,并且别人也愿意跟你玩的方法吗?
彭宇:那我保证以后再也不耍赖了,输了就输了呗。
教师:李跃,你觉得他这个承诺怎么样?如果他以后能做到不耍赖,你们还愿意跟他玩吗?
李跃:愿意。
古俊熙:可以。
教师:还有,彭宇,你为什么要抓古俊熙的嘴呢?
彭宇:我生气他说的那句话,他不跟我玩就罢了,他还要叫李跃不跟我玩。太过分了!
古俊熙:彭宇,对不起,我当时确实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伤你。
李跃:我也有责任,我应该好好跟彭宇说,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出不耐烦。
彭宇:没关系,是我太冲动了,我不应该抱住你不放,我更不应该抓古俊熙的嘴。冲动是魔鬼。古俊熙,我把你的脸给抓伤了,对不起。
肖晨夕: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说的话不但没有缓解矛盾,还火上浇油了,对不起。而且大家都知道古俊熙是我的好朋友,我只想着帮古俊熙,而没有考虑彭宇的感受。也难怪彭宇要打我了。
彭宇:不管怎么样,打人都是不对的。对不起,肖晨夕,你没有打我,而我却打了你。
(四)家校联动,持续跟进
孩子们在之前修改好的事情陈述书上补上刚才个人的反思,包括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以及以后该怎么做,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标注好日期。
教师把孩子们各自写好的书面材料拍照发给各自的家长,方便家长们了解事情的真实经过。避免了有些孩子有选择性的主观陈述,老师也不用一遍又一遍地跟这几位家长陈述事情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让家长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孩子的问题在哪里,需要在哪些方面配合老师做好教育。
让孩子把这份书面资料带回去给家长阅读和签名,第二天再带回来交给老师检查。家长在资料上签名,少不了要跟孩子进行一翻交流,引导教育。
(五)后续效应
孩子们自从知道解决冲突是这么“麻烦”的过程后,都理智了不少,尽量减少冲突的发生。即使发生了冲突,也积极想办法先行解决,如主动跟对方道歉,避免把事情闹到老师那里去。
同学间的相处更融洽了,老师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