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目标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归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辐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须要遵循“三维目标”的设计原则,以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导语为设计导向,依据文体特点,以学情为出发点而展开设计,进而创造性地构建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文体特点;学情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备课时预设的教学任务,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及学情等思量甄选的学习目的,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起着统领的作用,教师展开的教学环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均以教学目标为其导向,课堂教学进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推进,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灵魂和归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既能衡量一个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把控能力,也决定了学生们在一节语文课中将要学习到的知识点以及达到的相应的能力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均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而辐射。既然课堂教学目标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在授课前务必要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合理的设计并反复斟酌考量。
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要么就是对教材没有深入地解读,设定的教学目标太浅显,整节课泛泛而谈,点到为止;要么就是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借助教参,照本宣科,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导致学生上完一节课一片茫然,没有达到预期的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之前听课时,有位老师教授《壶口瀑布》,他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2.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整体风格与特点;3.领会文中作者所写的黄河的伟大精神,激发人们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愿望和感情。我们仔细思量这个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很容易发现这几个学习目标设计的不妥之处:第1个和第2个学习目标都是属于知识层面的,第3个学习目标是属于情感层面的。按照其学习目标,我们能够一眼窥之整节课的教授内容及学习环节。听完这节课,我发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侧重课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语文学习能力的训练。如果将第1个学习目标改为: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了解景物观察的方法。在这个学习环节之后可以作一个学习小结——归纳景物观察的一般方法:定点观察法、移步换景法、多感官观察法、抓重点观察法。这样,同学们以后遇到写景的文章,脑海里就会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够快速地判断该篇文章采用的是哪一种景物观察的方法,并可以有效地利用其指导写景文章的写作。第2个学习目标可以调整为: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特点,并初步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品味语言”这个学习环节中不仅仅品味了本文的语言的精妙,还掌握了赏析语言的方法。适当地调整了学习目标后,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就不同了,调整之前的学习目标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调整之后的学习目标则侧重于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目标对于教授课文而言十分重要,是一节课的核心,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到底该如何准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呢?接下来我分享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遵循“三维目标”原则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三维教学目标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窘境。三维教学目标对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培养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培养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并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能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维教学目标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了高度的统一。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与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其他两个维度以其为依托。
依据“三维目标”原则,《陋室铭》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拟定如下:1.熟读课文,通晓文意,并初步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几种常见方法;2.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联系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这三个教学目标中,“通晓文意”与“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知识目标,“初步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几种常见方法”属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都是属于第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利用“借助文下注解法”“勾连法”“组词法”“结合语境猜测法”等常见的几种翻译方法,分小组合作式、探究式去翻译《陋室铭》的原文,并及时作好学习环节的小结——翻译文言文的几种常见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陋室铭》可以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几种常见方法,形成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夯实了基础,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采取的是“分小组合作式”“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形成能力,这是属于教学目标的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依据“三维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的方法杜绝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地教授知识的现象,充分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联系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维度,旨在以“知识与能力”为教学主线的情况下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设计教学目标依照“三维目标”原则,可以使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思路清晰,并避免不知从何下手的窘况。
二、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导语为设计导向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其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2]由此可见,教材的具体编写和使用是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教材也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以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单元导语为导向。
如教授《藤野先生》这一课,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呢?《藤野先生》是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八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我们不妨先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中相应学段的学习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在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与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其中“阅读”要求中的第七点明确了学习标准“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的语文教科书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对本单元的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我们不难发现教科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象化,是课程标准的载体。结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单元导语,以及上一点提到的“三维目标”原则,那么《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可以拟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体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2.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注重细节刻画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3.体会鲁迅笔下的语言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特点;4.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这四点教学目标紧密切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这一阶段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要求,也紧扣了教科书的单元学习目标,并且涵盖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符合“三维目标”原则,也展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大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如果依照“三维目标”原则,并且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文前的导语,可以很快明确教学目标,不会像一只无头苍蝇那样不知所措,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有偏差,或者依据课外参考资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论重点,照本宣科了。
三、依据文体特点设计
文章分为六大体裁,分别是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不同体裁的文体特征不一样,作者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体裁作为载体传递知识或者情感,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种体裁写,都是有原因的。故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考虑体裁,不同的体裁侧重的教学重点不同。以散文为例,散文是借助优美的语言和灵活的写作方式来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大多文质兼美,语言优美兼凝练,饱含文采,意境深邃。“散文产生美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3]因此可以说散文阅读是一个披文入情、因言求意的过程,而散文教学也离不开“语言的品味”和“情感的体验”,我们在设计散文的教学目标时要把“品味语言”“情感的把握”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赏析散文精妙绝伦的言语表达,细细体味、挖掘字里行间渗透的意味、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风格,并能够作适当的积累和运用。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可以将《散步》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品味语言,揣摩词语、句子表达的精妙;2.积累好词句并作适当的运用;3.体会亲情,感受中年人肩负的责任感;4.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这四点教学目标在以“三维目标”为原则,以《课程标准》、教材单元导语为导向的前提下,结合了散文的文体特征而设计的。这样拟定的教学目标不偏不倚,按照这样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再如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的文章体裁。说明文的教学核心在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厘清说明顺序以及感受语言严谨、准确或生动的特点。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文章是介绍中国的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等。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教学方向: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因此,《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据此可以拟定为:1.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2.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3.厘清本文的说明顺序;4.赏析本文严谨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5.感受作者对中国石拱桥的喜爱与自豪之情,体会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歌颂之情;6.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再来说说小说的教学目标依据文体特点该如何设计,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4]由小说的定义可知,小说教学的重点是:1.复述、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3.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4.归纳小说的主题。小说教学的“四大件”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主题。那么小说教学目标的设计自然也逃不出这“四大件”。虽然目前有一些声音说所有的小说都按照这“四大件”去教,不能突出此篇与彼篇的区别,不同的小说有其独特精彩之处,教学小说时应该侧重小说的“突出点”。但我认为无论这篇小说如何有特色,但总归是小说,小说最基本的教学不能抛开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如果不教小说“四大件”这个共性,而去教小说的突出个性,这样就偏离了教学核心。
四、以学情为出发点设计
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出发点。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5]郑桂华老师也说:“教师如果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设想‘对学生的期望’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障碍。”[6]由《语文课程标准》可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学生不懂、有疑惑、知浅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教给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知浅到知深的方法。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前,我们务必要分析学情,确定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已会的,哪些是学生不懂、有疑惑、知浅的,摸清学生的学情,便于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筛选学生不懂、不会、知浅的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地挖掘、探讨、分析。同时也不可拔高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太难,让学生听得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到底在讲什么,这样拔高教学目标,会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产生一种挫败的心理,继而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一些刻意拔高教学目标的做法不仅没有从学情出发,更是罔顾《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导语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偏离了教学核心。以学情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想,如果追求高效课堂务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有些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难,便是太易。之前有一个老师在上《西游记》这部名著时,他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1.掌握通过阅读原著诗词来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2.初步感知《西游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成长性;3.树立阅读整本书的新观念,激发阅读兴趣。我们首先不论这几个教学目标之间是否有关联,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分析,第1点教学目标还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也教会了学生读原著时要关注诗词,诗词可以折射人物形象。但是第2个教学目标显得太难了,首先学生理解什么叫作“成长性”吗?在学习目标里就已经设置了理解障碍,当然,一整节课下来,这个老师也没有讲清楚“矛盾”与“成长性”,我们听课老师听得不明不白,更何况学生。再如我也听了另一位新老师上《昆虫记》,其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1.运用批注,品读人类视角下的昆虫;2.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尊重与热爱。然后这个老师就利用一个表格带着学生们分析几种昆虫的外形特征、生物习性等,这位老师授课的年级是八年级,分析昆虫的外形特征、生物习性等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这样的一节课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昆虫记》是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是借助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昆虫记》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教学的着力点如果放在文学性上则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需求。由此可见,以上两位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都没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导致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难便是太易。
总而言之,我们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要遵循“三维目标”原则,以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导语为导向,依据文体特点,以学情为出发点而展开设计,进而创造性地构建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参考文献
[1][2][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3]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08.
[4]薛金星.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20.02.
[6]郑桂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