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编名著是推进名著深度阅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水浒传》为例,从改编名著的目的、原则、方式、意义四个方面,具体介绍推进名著深度阅读的教学实践,认为通过猜写、补写、改写等方式改编名著,有助于推进名著深度阅读、提升审美创造素养、提升思维能力素养,可为名著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改编;小说类名著;深度阅读;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了“尝试改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的要求[1],这为推进名著深度阅读提供了指导意见。阅读有益于写作,但写作更能促进阅读,“为写而读”“由读导写”,“由写促读”是“读写互动的生态结构”。[2]在教学实践中,改编是引导学生真正阅读名著,培养阅读鉴赏能力、丰富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
一、名著改编的目的
(一)持续激发阅读兴趣
在名著阅读开始前,教师通常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名著阅读开始后,如何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成为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学生在开始阅读之后,会遇到读不懂或者读懂了但感觉无趣的困境,此时很容易就停止阅读或放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是问题,关键是持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持续进行名著阅读。
改编名著是立足名著进行创作的活动。相对于写读后感,改编名著更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推动学生持续开展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事实上,由于不同的生活实践和不同的阅读经历等,学生写作的读后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富多彩,内容往往是比较单一。写读后感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是有限的,但改编名著则不同,改编属于一种再创作,学生在原著基础上对感悟比较深的点进行改编。每一个学生可以选择有兴趣的点写出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此,更能持续激发学生兴趣。在改编名著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家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有一种和作家进行跨时空对话的感觉,充分激发学生积极阅读、主动创作的兴趣,尽力使学生把阅读、改编当作一种很有兴趣的活动去参与,使学生对阅读有持续的兴趣和动力。
(二)推动开展深度阅读
“名著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感悟与对作品的理解融合在一起,延伸思考阅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3]改编名著显性目的是为了改编创作,但改编名著的隐性目的并不是追求改编作品的质量,改编只是手段,对名著的深度阅读才是改编名著的真正的目的。改编名著既是一种创作方式,更是一种深度阅读名著的方式。
改编名著不仅要求熟悉名著相关内容,对名著的人物、情节等内容能了如指掌,还要求在熟悉名著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受、想法或观点。因此,改编名著的过程就是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梳理名著的相关内容,形成个人的独特感受和观点,推动了名著深度阅读,提升了阅读鉴赏能力。
(三)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改编名著的目的是通过改编这一手段推进名著深度阅读,其根本目的同样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对小说叙事语言、人物语言的品析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技能,提升语言运用素养。学生在对小说作品内容、主题的研读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学生在对小说作品情节设置思辨中和人物性格评价中,进行分析、比较、演绎、概括等思维活动,提升思维能力。学生在对小说作品的文学艺术特点的赏析中,丰富审美体验,获得审美经验,培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素养。
二、名著改编的原则
(一)立足原著
改编名著首先要求学生立足名著,尊重原著。“哈姆雷特终归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麦克白或李尔王”,对名著的解读也好,改编也好,都不能脱离名著。文本的“语体”和“语境”是多元阅读的“界”。[4]改编名著可以天马行空,但不可以不着边际。
1.熟悉原著相关内容
改编名著要求学生对相关人物或情节有清晰的了解,对故事的前因后果要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改编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可以串讲相关的人物故事或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根据《智取生辰纲》改编《生辰纲被取之后》,应该让学生熟读《智取生辰纲》,并引导学生了解杨志卖刀、刺配北京、受到重用等情节,学生改编的时候就有依据,改编出来的作品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情节发展。
2.把握原著语言风格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除其内容主题等的独创性之外,还有很大的因素是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创作的作品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深度阅读名著需要理解把握名著独特的语言特点,了解名著语言风格。改编名著时,可以引导同学们尽量尊重原著的语言特点,使改编的作品能与原著在语言风格上和谐统一。比如,《水浒传》的语言特点是以古白话为主,建议学生在改写的时候,尽量模仿原著的语言,即使不了解其语言特点,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引用原著中出现的词语,比如“洒家”“官人”“甚么”,这样能使改编作品的语言风格与原著的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
(二)展开想象
立足原著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立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在故事情节上力求有新的突破,在人物性格上可追求新的变化。
1.故事情节顺承发展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是小说类名著的显著特点,小说改编可围绕跌宕起伏的情节展开想象,在顺承原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置起落、巧合、冲突等,推动故事情节有新的发展,推动故事情节产生新的高潮。在改编实践教学中,如果没有引导学生顺承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容易出现脱离原著实际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恶搞名著的情况。顺承故事情节发展能保证改编时学生的想象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既有利于改编创作的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2.人物性格合理变化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是小说类名著的另一显著特点,小说改编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在保持原著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合理构思人物性格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合理创作相关故事情节,使人物性格多样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改编名著的人物性格,使其出现新的变化,对学生们来说可能比较困难,一是人物性格新变化的方向需要斟酌;二是还需要为这种新的变化构思合理的情节,这两个方面对学生来说都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降低改编名著的要求——不追求性格变化,但可为人物原有的性格特点,构思一个新的故事情节,作为小说人物原有性格特点的佐证。
三、名著改编的方式
(一)猜写
猜写是根据名著中的章节或名著导读中的提示,对即将阅读的故事情节展开猜测想象,并把猜想的情节写出来。如学完了九年级上册的《智取生辰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写《生辰纲被取之后》;也可以根据名著导读后面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猜写《打死镇关西之后》。猜写结束后再让学生回去阅读原著,对比自己的想法和施耐庵的想法有何不同,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再次激发起来。在这种急于了解名著相关内容的阅读期待的支配下,学生对名著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一些。
(二)补写
补写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情节,展开合理想象,对原著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部分进行创作补充。名著中有些情节是一笔带过的,或者是没有交代的,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留下了创作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空间,巧妙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补充,使补充的内容切合前后内容,为原著补白。如《水浒传》第九十九回中提到武松因“折臂不愿恩赐,六合寺出家”,后来就交代了武松因病而死的结局。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补写武松出家之后到因病而死这段时间的故事。
(三)改写
改写是对原著中既定的内容进行改编,以另一种情况呈现出来,是改编的重要方式。名著中有些内容已经交代很清楚,但在读者看来并不是只有书中交代清楚的那种情况,也还可以有其他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部分既定的情节进行改写,比如《水浒传》第九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交代了鲁智深的最终结局,但鲁智深一直以来深得读者喜爱,他“突然坐化”的结局可能让有些读者不好接受。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鲁智深的生平故事,改写其“突然坐化”的结局,让鲁智深以一种能让读者更好接受的方式结束他的一生。
四、名著改编的意义
(一)推进了名著阅读深度
改编名著推进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小说主题、语言特色等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改编的前提是基于对名著相关人物和情节的熟悉程度,而改编又深化了学生对相关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即使在改编之前学生没有认真读过名著,但为了创作改编,有目的地去阅读相关的情节,这样有目的地去阅读名著相关片段,远远比阅读整部名著要有效得多。而且,通过把改编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学生对原著的情节的理解更加深刻,形成了对名著的深度阅读。
例如,在引导学生改编《生辰纲被取之后》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后来杨志同样上了梁山,他是怎样以另一种方式上梁山的?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杨志上梁山情节的理解。改编还要求学生在了解杨志性格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学生就会琢磨杨志在小说中是什么性格——粗暴蛮横而又小心谨慎。根据这个特点,再进行改编,哪怕是改编得不理想,但学生在改编过程中至少实实在在地理解到了杨志的性格特点。
(二)提升了审美创造素养
“审美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来培养自身更为独特的审美标准,以便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5]改编小说在推动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审美教育。小说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其在语言表达、人物形象、艺术特点上都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文学审美、生活审美、艺术审美等元素。阅读小说类文学作品,对小说进行改编,学生在改编这一任务驱动下,阅读相关的情节,发现相关细节,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明显提高了阅读鉴赏能力。
例如,在杨志卖刀的故事中,有学生发现杨志误杀了牛二之后,并没有逃跑,而是主动叫上围观的人一起去见官府,这跟老师在《智取生辰纲》中讲的杨志粗暴蛮横、小心谨慎又有不同,因此又可以看出杨志的另一个特点——敢作敢为,勇于承担责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阅读、改编、比较中得到了提升。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提升了思维能力素养
改编给予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个富有个性特征的创作。改编的过程,是学生对原作品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展开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名著教学中,教师持续引导学生对名著相关情节进行改编,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得到明显提升。
例如,当笔者把《武松六合寺出家以后……》的改编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令人惊叹。有的学生想象到武松从此一心向佛,乐善好施,做了六合寺的方丈,死后也成了保佑一方百姓安康的佛,后人建庙纪念并去拜祭他;有的学生构思了“大闹六合寺”的故事,还说灵感源自“大闹五台山”;有的学生写武松在闻说宋江、李逵死后复出,凭借单臂为宋江、李逵报仇;有的学生写武松闻说宋江死后,自刎于宋江墓前;还有的则写武松碰巧救了一个名医,名医给他做了移植手术……学生在改编中展现出来的奇思异想,异彩纷呈。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释放和体现,思维素养得到了提升。
改编名著,推进名著深度阅读,需要教师先要有改编的意识;然后根据不同名著的具体特点,去构想改编的方式;最后结合学情,布置灵活多变的改编任务,最终将改编落到实地。总之,改编是推进名著深度阅读、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张灵毅.读写生态链写作教学实验案例.语文建设[J].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2006,6.
[3]徐兰慧.初中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学语文,2022,3,35.
[4]俞发亮.多元有界,界在哪里[J].语文建设,2006(03):33..
[5]边艳红.探讨初中语文名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2022(0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