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学前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开端,对人的生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培养他们合作素养的重要阶段。足球是一项全身的运动,也是团体合作的项目,能为幼儿教育赋予更大的价值和内涵。本文为培养幼儿合作素养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以更好地开展幼儿足球活动。
【关键词】幼儿;足球;合作素养
当今的人类社会,独立自主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只有竞争意识的人将不再适合当今社会,而合作精神是每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合作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幼儿合作素养的培养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一、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从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更好地指导广大学前儿童教师的教育行为。其中,健康领域的要求中提出,幼儿园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来培养学前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纲要》中提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前儿童合作的态度。”与之相关的,《纲要》社会领域目标中也指出,学前儿童要学会与他人相互帮助、与人合作,喜欢与其他人交往,并乐意与他人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见,学前儿童合作素养的培养受到教育界的注重。
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容易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而且当代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很少有同龄人和他们玩耍和交流,加之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导致幼儿合作素养的缺失。这种情况对他们长远的健康和谐发展来说是一种隐患,容易导致他们不会沟通,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为别人着想。幼儿合作素养发展的滞后应该引起社会、家长、幼儿园的重视。
足球游戏是一项集体运动游戏,幼儿在参与游戏过程中,无法单独作战,而是需要与小伙伴组成团队,进行沟通与合作。在此期间,他们对游戏进行理解,需要进行分工、沟通、协调安排。遇到失利时,团队之间可以进行分析,进行能力位置的再分配,进行团队鼓励与朋辈支持。即使有冲突或争吵,游戏合作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抗压能力、意志力、责任感、等情商的重要组成方面,皆会得到体验与锻炼。
二、幼儿合作素养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合作意识不明显,虽然合作情绪强烈,但存在的时间很短且不稳定,与他人合作的习惯难以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合作素养都有所改善。有个性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合作素养都强于不良性格和社会交往能力弱的幼儿。异龄幼儿间的合作也强于同龄幼儿。培养幼儿合作素养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幼儿自身,家长和教师的帮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行为、榜样示范以及对幼儿的正确引导;家长的陪伴,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和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等,对幼儿合作素养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一)3-4岁幼儿合作特点
幼儿因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低,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合作活动中,即使想到了解决办法,也无法与其他幼儿交流,也不能理解合作的意思。这也导致合作活动自由松散,不能作出有意义的思考,大部分幼儿只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个别幼儿提出合作意愿时,也不会积极参与。面对年纪较小的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参与足球游戏,打消幼儿之间的拘束感,帮助幼儿快速融入集体,进入快乐的集体游戏之中。
(二)4-5岁幼儿合作特点
4-5岁幼儿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且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与班上同伴建立了深厚友谊,陌生感有所降低,能较为顺利地开展合作活动。幼儿合作意识较强,出现矛盾时也会因为某一方谦让而得到化解。当幼儿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都已初步具备,参与有适当难度的足球游戏能帮助幼儿从足球游戏中积累面对冲突、碰撞等突发情况的经验,提高合作意识、社交能力。
(三)5-6岁幼儿合作特点
此年龄段幼儿的合作素养有明显进步,幼儿大部分能够表达出合作的意愿,但是合作水平与4-5岁的幼儿差异不大。由于幼儿的竞争意识增强,在合作活动中协商和分工就算达成一致,在实践中也会出现矛盾。幼儿园足球运动必须有适当的规则约束幼儿的行为,教师要善于发觉幼儿的心理,用道理感化幼儿。在足球游戏中能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幼儿回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融入集体,产生合作共赢的意识。
三、幼儿合作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同伴交往与幼儿合作素养的发展
1.幼儿同伴交往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庞丽娟将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划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基本类型。
受欢迎型: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互动,并表现出友好的态度,并被大多数同伴接受和爱戴。他们在同龄人中具有较强的地位和影响力。
被拒绝型:主动与他人互动,但经常表现出恶意行为。例如,强行抢玩具、尖叫、挑衅或者击打其他幼儿,因其不友好的行为而被大多数幼儿拒绝。
被忽视型: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不喜欢与他人交流或常常独自一人,很少积极主动交往,也不会出现不友好、恶意行为。其他幼儿也不会表现出喜欢他们或者厌恶他们的情绪。
一般型:这种类型的幼儿与同龄人互动,既不是活跃和友好,也不特别不活跃和友好。
受欢迎的孩子在交际中有很强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交际中有较大的优势。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好孩子。被拒绝的幼儿可视为“问题幼儿”,这类孩子不与他人交流,其专横自私的性格却令同龄人反感。其实,这类幼儿容易被忽视。被忽视幼儿不善于交际,内向孤独,缺乏集体活动意识。被忽视幼儿和被拒绝幼儿在交往中很少被接受和被喜欢,这极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幼儿异龄同伴交往
对异龄同伴交往的注意,首先起源于享誉世界的伟大儿童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所倡导的“混龄教育”。她曾说:“我们的学校经验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相互交流。年幼的孩子可以看着年长的孩子做事,让他们解释。他们是很乐意这样做的,……因为儿童的心理比我们更接近儿童的心理,……他们之间有一种成人和儿童之间很少有的交流与和谐。”显然,异龄同伴交往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交流方式可能是成年人无法替代的。她认为让不同年龄的幼儿相互交往,有利于幼儿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由此,她对幼儿园按年龄分班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批判,认为按年龄分班,人为地孤立儿童是最残忍、最不人道的事情之一。它“阻碍幼儿社会意识的发展”。由此可见,异龄同伴的交往有特殊意义。
在异龄幼儿交往中,一方面,年长的幼儿能凭借已有的合作经验帮助年幼的幼儿学会与人合作,能帮助年幼的幼儿提高合作意识,改善合作情感薄弱、不稳定等现象。在沟通技巧方面,年龄较大的幼儿有更多的技能和经验。在合作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他们能寻求帮助,遇到矛盾时能协商。因此,年长幼儿能帮助那些在交往中“不知道如何是好,不会寻求帮助,甚至还会出现攻击行为”的年幼幼儿,使交往顺利地进行。通过游戏和活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仅促进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情感,还养成了合作的习惯。
(二)幼儿友谊与幼儿合作素养的发展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的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友谊是同伴交往中的一种关系。“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如邻居)、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幼儿年纪尚小,不能理解友谊的深刻含义。即使孩子们不懂,我们也可以肯定,幼儿们已经萌生了友谊的观念。友谊的观念在幼儿教育中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
友谊能够让幼儿在合作中放下警惕,更真诚、更放松,而且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友好、分享、积极等行为,较少出现矛盾、攻击、告状等不良行为。这对于培养幼儿合作素养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三)幼师行为与幼儿合作素养的发展
维果斯基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一个社会基础,儿童与一个有能力的成人间的交往对促进其社会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的思维、学习及解决问题等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首先是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完成,然后经过内化以能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幼师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二个父母,他们的行为和举动都对幼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幼儿教师的行为是可以影响幼儿的合作素养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积极的行为能有效促进其发展。此外,教师与他人的合作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四)幼儿足球活动中合作素养的培养
合作作为一种常见的体育活动形式,在幼儿足球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合作素养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具有终身发展的价值。幼儿足球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各种足球游戏都是幼儿喜爱的对象。教师如何借助幼儿足球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素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此,对教师在幼儿足球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素养提出一些对策。
1.发挥足球游戏的作用
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游戏是幼儿主动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内部控制而非外部控制的活动。因此,只要设计出幼儿感兴趣的足球游戏,都可以作为培养幼儿合作素养的途径。
(1)足球游戏中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足球游戏的设计方面,有意加强幼儿共同合作的部分,让幼儿在意识层面愿意与他人合作,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合作意识。例如在合作游戏中,两人一组背靠背夹球绕过障碍物,把足球运到指定位置。为了让游戏继续下去,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们明白双方配合的重要性,缺少任何一方,游戏都无法进行。幼儿认识了这点之后,就会配合对方与对方合作,逐渐萌发合作意识。经过多次合作游戏,孩子们增强了合作意识,在心理上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2)足球游戏中幼儿合作情感的发展。
幼儿在足球游戏中能够感受别人的 情绪。在“交通指挥员”的游戏中,幼儿这次当“货车司机”,下次当“交通警察”,在游戏角色互换的过程中,能够体验不同角色的行为,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为他人着想、产生共鸣,有效降低幼儿自我中心性。但幼儿在合作时,往往会因为不能接受对方的观点、不能顺利进行合作游戏、产生冲突而有挫败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足球游戏中角色切换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中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观点,使幼儿学会宽容他人、接纳他人,培养稳定的合作情感。
(3)足球游戏中幼儿合作习惯的发展
幼儿没有自我约束力,缺乏合作主动性,不知道如何与同伴合作,在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冲突事件能力较弱,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老师需要提出建议,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游戏。比如,老师在游戏开始前让幼儿和同伴讨论各自的角色,分工协作;出现矛盾时,尽量自己解决;遇到足球不够时应该学会谦让;不能发生攻击行为。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建立友谊,培养幼儿的谦逊、互助等品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除了老师的帮助,也可以在足球活动中打破年龄的局限,尝试“混龄教学”,发挥异龄同伴交往的优势,年长的幼儿凭借已有的合作经验和技巧引导年幼的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促进双方合作习惯的发展。
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幼儿合作素质的培养是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参与足球活动,既培养了幼儿对足球的兴趣和身体素质,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利用足球活动培养幼儿合作素养时,要发挥自身的智慧,针对幼儿情况采用对应策略,灵活地施以教学,更好地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幼穗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玛丽娅·蒙台梭利著,北京儿童之家教育研究中心编译.吸收性心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宁,卢杨译.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刘众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