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时代不仅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日益信息化、虚拟化、网络化,互联网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介入正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国学文化对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我们尝试在互联网下,确立与国学文化资源相吻合的学校德育主题,创建国学资源库,编印校本读物,借助互联网建设国学文化,优化评价手段,多形式应用好国学文化资源,优化学校德育教育实效。
【关键词】互联网;国学文化;学校德育;提高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不仅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学校德育教育日益向信息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国际化靠拢,互联网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介入正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疫情期间与后疫时代,网络信息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起到不可分割的作用。我校从2015年开始提出创建“五德”教育德育特色,要全方位家校共育,互联网是最好的媒介,不仅有助优化德育实效,更督促学校的德育工作规范有序。我们尝试在互联网下应用国学文化资源促进学校的德育教育,促使学校德育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进而督导规范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一定成效。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我们课题组本着“理论——实践——修订”的原则,定期召开研究工作会议,商讨互联网下国学文化资源在小学德育教育在中的应用策略,确定学校各年级国学文化渗透的德育教育目标,研究推进资源应用、资源优化的措施,整理、分析、综合、提炼,形成学校的实施策略。
研究中我们以文献研究、环境建设、模式构建、应用实践、反馈提升为思路,成立课题成员组,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
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献研究法: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著作,查找书籍、杂志、学校期刊和网络搜索,整理分析文献资料,调查互联网下国学文化资源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师生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水平及使用的需求,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研究法:研究初期,我们分别进行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头脑风暴分析会,集思广益,获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改良方向和互联网在德育工作中应用情况。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定期举行课题组成员研讨会,研判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方向、思路对策,及时修正,使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思路更科学、更合理。
(三)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此法推进和优化研究过程,利用互联网下国学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发挥其开拓创新的育人功能。课题组成员、主持人到省内外德育工作有特色、国学文化开展得好的学校去参观、考察,研读他们的成功经验,帮助梳理我校的做法。
(四)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及时进行反思反馈,补充和完善研究措施,不断优化,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研究的过程
(一)立足课题,调查分析,确立国学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主题
课题研究伊始,我们课题组成员围绕“国学文化资源”的话题,研究筛选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与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国学德育资源。我们认为,国学4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仁、仪、礼、智、信”非常符合我校德育教育的需要。“教之以德,而后学文”,是我校创办人郑裕培先生的遗愿,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国学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资源,我们结合“文化立品,培德为上”校本德育课程创建契机,把“礼、孝、爱、能、诚”作为我校德育教育重点,一个年级一个主题,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为主要的国学文化资源,融入德育课程教育与日常的德育活动中。
(二)围绕主题,确定年级“五德”的主题教育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们把国学资源读本融入到年级的德育主题中,制定年级德育教育目标:
(三)利用云互联网优化德育教育实效
为保证互联网“云”端资源的良好性,我们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提前为学生过滤掉不良信息网络,根据德育教育需要,建立了我校“五德”教育信息板块内容,创设了多种网络学习平台,校园网、Q群、微信群、钉钉平台等,多渠道向学生和家长传输德育资源、微课视频,定期上传教师进行国学文化授课的德育讲堂素材,上交学生德育作业,使德育与互联网充分融合。为使良好网络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我们成立课后学习小组,相互了解、监督课后学习、兴趣活动中浏览的网站进行掌控,课题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德育资源,开设德育“云”讲堂,减少学生与不良网络接触的机会。我们根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内容,结合学校的年级德育目标,开展德育微课教学、班队主题会等,录制成教学视频课件,学校德育团队教师共享资源,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四)借助互联网,形式多样地让国学文化根植于德育工作中
1.多形式的诵背活动
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由德育处统筹,开展每天一读、每周一诵、每月一背、每期一赛的活动,各班、各年级围绕学校选定的国学读本,利用午读、红领巾广播、年级学科活动开展经典读本诵背,熟读成诵,至可理解。
2.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德育资源应用研究
我们成立了国学文化资源教研组,负责建模、收集资源和创设学习环境等,通过全面布置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对互联网下资源平台使用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提升课——国学文化优质资源的推广应用等五个环节,即:一、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师生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五、六年级学习《论语》,温故知新,升华内涵,熟读成诵。通过国学课程,使师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提升德育教育内涵。
3.借助互联网,帮助教师考查统计学生诵背情况
教师借助互联网条件,统计考查学生背诵情况,大大优化了检查的效率。学生的优秀诵背音频、精彩故事演绎不断充实到学校的国学经典学习平台中。
4.国学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
我们选定的国学文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有很多的名人故事,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利用多媒体、云平台进行有机渗透与讲解。比如教学一年级语文《棉鞋里的阳光》一文,教师在新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回顾《三字经》里“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导入孝敬老人的主题,对突破本文“孝亲”的主题很有帮助。这不仅是学科教学上的“情感价值观”需要,也是我们学校“五德”目标在学科教学上渗透的要求。此外,语文学科的古诗词诵背APP,学生借助钉钉平台、微信小管家、班群等,相互学习交流,也是国学文化学习的一个补充。
5.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国学文化实践活动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在到来之前,我们会布置学生开展相关的国学文化实践活动,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诗词、了解习俗、寻找节日由来,如端午节,学生会借助信息技术了解到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感,体验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以书法、绘画、小报、文学创作、电子作业等完成实践活动作业,同时,我们还会以研学、探访、慰问、亲子乐等形式,让学生走进社会,加深礼、孝、爱、能、诚的认识。
(五)编印国学校本读物
为便于学生诵读,我们根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内容,结合学校德育特色——“五德教育”编写了《礼德》《孝德》《爱德》《能德》《诚德》的校本德育读物。学校开设了校本德育大课堂,利用大课堂的时间开展集体诵读、交流、分享,要求老师把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品德教育之中,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规范化的教育与管理中学会做人,“学做真人”,在学校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
(六)借助互联网与国学文化建设校园、班级文化
我们把国学文化资源放在德育机上,置于楼道,学生课间、课后随时可以上机学习,使国学文化动态化地呈现在校园中。我们在教学楼走廊、学校网站、云平台资源库等分别悬挂和展示国学文化的宣传,名家名言、诗词歌赋、古文经典的内容,“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宽转弯,勿触棱。”“借人物,及时还。”“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像这些警醒学生勤于学习、注意安全、学会做人的道理,在班级教室、楼道、书橱等不同位置都有,让学生在校园,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影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以学校大队部为载体成立了“以诵国学经典,做五德少年”为主题的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也充实了国学文化读本,阅览室全天开放,班级设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国学,营造了学习、诵读国学的浓郁氛围。
四、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效
经过几年的应用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效:
(一)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五德”教育品牌
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规范有序,科学有效,极力推动了互联网下国学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提炼了“礼、孝、爱、能、诚”作为“五德”教育主题,形成了“六有”的校本德育特色: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有活动、有基地、有评价,并以“文化立品,培德为上”为题进行德育品牌创建,该成果于2015年2月获广东省教育厅“百个优秀德育案例”展示活动二等奖,《微笑文化下的五德教育——培教小学德育特色》于2017年8月获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颁发的优秀德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构建“五德”课程体系,塑造微笑育人品牌》于2020年10月获顺德区中小学德育品牌建设成果评选三等奖,学校也于2015年被授予伦教街道德育特色学校,本课题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导作用。
(二)编印了校本读物,让国学文化资料更校本化
结合本课题研究需要,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根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内容,在原文的基础上,融入故事、图片、解读、思考与实践等,帮助学生读、记与理解,成为了全校六个年级的校本德育读物。
(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在国学文化的熏陶下,学校校风正、学风好,学生自信阳光,积极上进,成为本地初中争相招揽的对象。顺德区自2017年启动办学绩效评估以来,我校连续三年均以高分获评A等级,其中“学生品德发展”一栏均为满分。正是有良好的校风,我校在开办短短的几年后,就迅速成为了本地家长向往、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我校自2013年以来,先后八次获评顺德区先进学校。
(四)促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了教育合力
借助互联网环境,打破了传统教育上的界限,让学校德育课堂无限延伸,让学校不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封闭个体,德育资源通过互联网“云”平台随时密切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给家长提供了丰富资源。同时,一些不便于当面解决的问题,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隔屏沟通,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避免了面对面沟通出现的尴尬问题。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原因学生居家学习,“互联网的国学文化资源”成了最好的助手,成为了学生心理疏导、德育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帮助家长、学生完成了线上学习期间的教育任务,促使家、校、社三方形成了教育合力。
(五)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学校老师,认真钻研,及时积累,共申报研究的小课题有6个,有3个科研成果获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科研成果二、三等奖,有1个案例《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责任心》获顺德区中小学德育金点子案例评比荣获一等奖,主题班会课《诚以待人,信以处事》获佛山市教育举办的小学生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评比二等奖。
参考文献:
[1]王延芳.德育视域下的小学国学经典教育[J].清风,2020(14):81.
[2]张天仪.国学经典文化对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影响[J].教育艺术,2020(11):8.
[3]刘凤霞.国学课程的德育功能与实施策略[J].人民周刊,2020(7):66-67.
[4]夏红军.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阴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建构[J].江苏教育,2017(18):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