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平台掌握新鲜的知识与信息,与此同时,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越发凸显,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要求。本文浅谈了运用“互联网+”拓展工作室学习空间与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工作室;学习空间;学习途径;辐射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过去集中式培训的缺点暴露无遗:组织几百上千人来听讲座,看起来挺热闹,且不说主办方劳心劳力,众多培训者要么学习散乱不上心,要么匆匆忙忙而无所适从,收效如何还真不好说,可以肯定的是,学习只会停留在浅表层面。在知识迅速更替与终身学习的当下,学生发展的需求日益多元,教师学习也迫切需要从浅表化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因此,信息时代就应有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方式,组建各级各学科名师工作室,每期招收“限量版”学员进行精细化培训,更有利于学员开展深度学习。
一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犹如一场大考,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方式的改变。比如在教育部就顺势提出“停课不停学”,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各级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也顺应时代,利用“互联网+”拓展工作室学习空间和途径,取得了不少效果以及正面的辐射效应。
一、运用“互联网+”拓展工作室学习空间
(一)线上学习方便快捷
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一般来自同一地级市的不同县市区,也有来自其他地级市的学员。集中面授,通常会给学员以及相关的学校带来一定的工学矛盾,集中面授的时间越长,工学矛盾越发明显。但利用互联网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利用课余时间在线上进行相关的研修学习活动,不仅免去了学员们来回的舟车劳顿,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
(二)学习的时效性
与集中面授相比,利用“互联网+”可以保证学习有时效性。因为一般的集中面授培训,来一次不容易,都安排好一周的学习内容。学员要学的内容可能会较多,即使学习认真,由于没有及时消化,当一周的学习活动结束,哪怕有些内容做好了笔记,都会有所遗忘。利用“互联网+”,将原本一周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学习任务,每周就利用一个晚上,在线上共同学习一个任务,同时布置下一周学习清单,学员学习没有紧迫感,因为有一周的时间领悟消化,学会效果往往会更佳。
二、运用“互联网+”拓展工作室学习途径
(一)讲授法
无论是集中式培训,还是工作室这类小型培训,讲授法还是一个主流。但不同的是,通过“互联网+”,工作室导师可以自己或邀请专家开讲座,也可以通过直播课例、指导制作微课等,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学员更能深入看清问题本质所在,学得轻松,学有成效。
(二)不定期分组法
新课标提倡合作学习,生生互动有利于进行生成性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也使学生学得更有成就感、更有兴趣。工作室因为学员不多,方便组建若干学习小组,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员可以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小组成员不能固化,每期学习都略有变动,保持新鲜感,利于学员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有利于教师的职业成长。
(三)案例分享、研究法
在线下,我们也可以就一些案例作分享、研究讨论,但弊端就是学员们对案例的理解消化需要时间,每个人的深度思考乃至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与思路,更需要时间。集中培训受限于在固定时间、固定场合必须完成既定的培训任务,因此导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都难以达到高阶交流。在线上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既可以现时沟通、充分发表意见,也可以摆脱时间限制,思考成熟后再写在工作室相对应的学习空间上。每一专题,导师的解惑以及每位学员的看法,都清晰可见。不但原本零散的、孤立的、碎片化的事实、信息、细节、概念等浅层知识得到共享,而且经过多番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研讨,通过学习老师的教学视频、课件、教学设计等内容,这些教学载体所蕴含的实践智慧、思维发展、教学理念等,也让学员们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进而在下一回合的对话和讨论中,相互补充、相互鞭策、彼此启迪,个体思维与集体智慧不断产生交集,既兼顾了思维的阔度与深度,又有助于发掘学员的深度思考以及多角度思考,促成学员们深度学习的达成,对学员的个人专业化成长更有帮助。
三、辐射效应
能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基本是来自各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最新的、实用教学理念,也亲身多次感受“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和其他学员的协助下,无论是小组研讨,还是备课、磨课、研讨课,教学教研活动与信息技术都在高度融合,学科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都在双丰收,新鲜的教学模式以及高效的课堂触动学员的深度思考,并学以致用。
早在2012年9月,国家就提出了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各地方的硬件投入还是挺积极的。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县,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水平基本停留在熟悉设备、简单会用的阶段。而学员们在工作室的学习经历,对他们在各自学校,积极配合学校或是直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工作,起到直接引领作用,将学习成果最大化。
(一)基于“互联网+”,推进教学点质量提升
农村边远地区各乡镇的教学点都相对偏僻,教学资源一向相对薄弱,教师年龄相对较大,学历参差不齐,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学理念以及水平落后。通过校本培训,要求教学点的老师们熟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作用,并学会运用。利用本项目资源,首先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更快。以小学语文一年级的版本为例,每一课就设置有“教师上课”“学生自学”“资源拓展”三个体例。在“教师上课”部分,编者设计好一整套教学流程与数字资源,既方便教师备课,又可以让老师照本宣科去上课,提高教学效率。当然,教师在使用本项目资源进行备课时,三个体例的内容都得深研究,提炼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在讲课时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例如,“资源拓展”就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化备课,找准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并顺利落实突破。
“双师课堂”的推进,可以让教学点的师生感受校本部的同步课堂快节奏,并在线上互动中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能集图、文、音等信息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二)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开展自学
一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但农村小学里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辈带,往往只管生活不管教育,或是不懂怎样教育孩子。学生在家基本上不学习是普遍现象,在家里拿着手机、电脑上网玩游戏的现象日益成为“风景”。
鉴于这些情况,有些老师因势利导,在家长会上教会家长学会运用“互联网+”教育子女,让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好老师”。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例,教科书里每一个学习内容,在平台中都有“视频课程”“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等资源,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使用,让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在家自学。不仅促进和规范学生在家进行预习、复习,更让家长有效管理子女科学上网,培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三)利用“互联网+”,实现高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的同时,也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一是老师的讲课更能形象地打动学生,学生能听进去,入心入脑。二是提升了生生互动的成效。在信息时代,学生亦成为知识创新的的主体,即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改造和创新。学生自己在家可以进行自学,有些自学效果好的学生就能创编问题,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或是在课堂上以小老师的身份,利用班级的教学平台来教同学。从实践结果来看,学生教学生,小老师有激情,同学有兴致;学得深才能讲得好,为讲得好就自学钻研得更深。以此,不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有效率,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结 语
随着大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顺应时势,加强学习,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让每一节课堂更有效。以“互联网+”来推进、拓展工作室学习培训,在带来时空的便利之余,更让学员们得到深度学习,学有成效,这是未来教师培训的一个主流方向。同时,学员们将工作室所学到的学科教研教学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时在日常的教学或教学教研管理中实践推进,培训的外溢效应越发明显。
参考文献
[1]黄立才,王晓晨.教师深度学习的意涵、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7):1-3.
[2]王丹.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内涵、挑战与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2(3):91-96.
[3]杜志强,李蒙.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共同体建设的痼疾与应对之策[J].中国教育学刊,2021(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