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广东省首次采用地方自主命题。试题符合高考评价体系总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出价值引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2021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为例,聚焦情境、情意、情绪三方面的内容分析试题,关注学生价值取向,培养思维品质,振奋学生精神,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以期助力高三学子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
【关键词】高考;情境;情意;情绪;核心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新理念,理念的变化引导试题的考查内容、考查能力、考查方式也相应地做出调整。高考试题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考生需要了解试题依托的情境特点,分析试题内在逻辑,培养思辨精神,坚定信心,勇于接受挑战。
一、高考命题的载体——情境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是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考评价体系的有效方式。情境是指根据立意要求选择相应材料对主题进行描述与表达。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四层”考查内容将学科能力考查与思想道德渗透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连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从而使“立德树人”在高考评价实践中落地。情境正是实现这种综合考查的载体。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自主命题卷,都呈现出典型的“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因此在日常的思政教学中情境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价值性引领,弘扬社会正能量
高考命题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考查上下足功夫,同时继续加大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 例如,把握百年党史与试题素材的深度融合,用好党史“教科书”。第18题以党的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为例,考查党的领导与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试题突出政治方向,注重核心素养,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自我革命,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第19题“革命烈士的家书为什么具有‘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引导学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二)把握时政方向,培育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科的试题情境设置要具有时效性,这是试题具有活力的源泉。情景活动主要取自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事实、科技前沿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觉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广东卷围绕热点选题,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呼唤。第6题以“电视问政”为主题,凸显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学生认识民主政治建设中政府的责任与担当。第17题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让学生看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并自觉践行公民责任;第18题突出建党100周年,厚植公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三)落地生活实践,培育社会人
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命题设计的四种类型题目:基础性试题、综合性试题、应用性试题、创新性试题。应用性试题明确提出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创新性试题提出问题情境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四种类型题目情境均立足于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社会环境,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广东卷命题设置突出了地方特色,依托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让学生在倍感亲切的同时也获得新的认知和体验,增强对“地方资源”的认同感。第10题以广州茶楼文化变迁为例,体现了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第20题,以“信息茧房”为例,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茧房”中,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生活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二、试题的内在逻辑——情意
情意是试题的灵魂,透过试题揣摩出题人的命题主旨,理顺试题的逻辑关系。强化逻辑思维的应用是近年思想政治学科高考题目的显著特征之一,按照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四层”的考查内容分析,学科素养中的“思维方法”、关键能力中的“思维认知能力群”等都涉及到逻辑思维能力与方法要求,以问题逻辑为引导,分析情境逻辑,找出隐藏的理论逻辑,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答案逻辑,我们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一)问题逻辑引领,明确答题方向
如试题设问简单,明确答题范围。如17题(2)中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角度,第18题运用政党知识,第20题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学生作答时要把握好知识范围;试题设问复杂,里面包含着多个逻辑层次或多项任务要求,这就要求学生逐层剖析,把握设问的逻辑层次,将设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问题,再进行解答。17题(2)中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概述生态环境部出台管理办法的原因,问题逻辑是理论依据(必要性)+现实意义(重要性)。18题中说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织开展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的意义。问题逻辑是事实逻辑(情境材料)+理论逻辑(教材知识)。往往问题方向很明确,但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接收到信息,不注重设问逻辑,出现跑题、偏题等现象。
(二)整合情境逻辑,理清答题思路
在试题设问的引领下,理顺脉络。因此必须对材料进行深加工,先分层,明确每一层“事件”,再寻找关键词,围绕情境逻辑关系构建答案。以18题为例,要求运用政党知识,说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织开展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的意义。每一层的事件: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的主题教育活动及内容。从事件中明确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按照从分述到综述的关系构建答案。
(三)辨析理论逻辑,确定生成答案
理论逻辑它主要指的是学科理论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以及人们理解、把握运用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只注重理论,根据关键词检索出课本知识,但找出课本知识并进行延展,阐述其内在联系,是考生获得高分的法宝,也更能彰显思维的辩证性与完整性。以18题为例,答题要点的整理就遵循了理论逻辑原则,使答案更完整,更体现了其内在逻辑。
我们要培养学生答题思维:明确问题逻辑(找出答题范围)→解读情境逻辑(理清情境材料)→辨析理论逻辑(检索教材知识),→形成答案逻辑。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述,有利于提高解题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高考催化剂——情绪
有人说: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 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富有信心。高考是一次综合性的测试与洗礼,不仅是对十二载寒窗苦读的检测,也验证着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短短的75分钟时间里,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带着必胜的信念,灵敏的思维,积极迎接挑战。
(一)沉浸体验,乐在其中
沉浸式体验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诱导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使参与者沉浸于某种精神或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享受设定的情景,或者更利于某些行动(如学习、工作)。高考考试需要学生能做到沉浸式答题,进入考场就要增强角色代入感,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沉入到试题中,体验知识解答的创新与快感。高考作为国家选才的重要依据,试题的命制严谨、科学、规范,没有白送分的题目,这就要求考生全身心的投入,否则就会出现漏题,审题不清,答案混乱,答题时间不够等错误。
(二)思辨精神,提升品质
“思辨”即思考分辨,更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新明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形成缜密的思维逻辑。从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来看,考查学生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以第20题(2)问为例,以你选取的看法为出发点,就如何打破“信息茧房”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给出其哲学依据。(1)问和(2)问都具有开放性,尊重学生的选择,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第一种选择,让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第二种选择,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起决定作用。多元化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三)坚定信念,迎接挑战
面对承受高考、疫情“双重压力”的高三学子,要以自信从容的心态、积极稳定的状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核心价值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道德品质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命题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活动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指导学生立足实践,积极进取。以第19题为例,革命烈士家书是革命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贞、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以及为革命大无畏的顽强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高三学子十二载寒窗苦读,一招试锋芒,秉持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2019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36+37+41.
[2]刘沛新.立足情境载体定位,提高内容选择能力[J].教学考试,2022(7):63-65.
[3]郑小琴.构建主观题答题逻辑,提高解题实效[J].教学考试,2021(43):71-72.
[4]刘石成,萧艳敏.2020年高考政治全国I卷命题特点及2021年备考建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8):20-21.
[5]于雪.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位一体[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130-133.